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編者按: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傳遞出的金融改革信號格外引人注目。會議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了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堅持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改革導向、堅持創新與監管相協調的發展理念、堅持把防範化解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生命線、堅持自主漸進安全共贏的開放方針等要求。就此,本版將陸續刊發評論文章,進行深入探析,敬請讀者關注。
正確認識和處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堅定實體經濟發展這一根本,發揮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對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具有固本強基的作用。
實體經濟是指經濟運行以有形的物質為載體、進入市場的要素以實物形態為主體的經濟活動,比如農民種田,工人做工,商人經商;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是從信用關係和信用制度中産生的虛擬資本衍生出來的一種相對獨立的經濟活動形態,或者説通過資本或資金的交易運作獲利的經濟行為。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是虛擬經濟存在的基礎,在認識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繫上不能本末倒置。只有扎紮實實地發展實體經濟、振興實體經濟、壯大實體經濟,一國經濟發展才有實力、才有後勁,才有應對危機的實力,否則經濟健康發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沒有相應實體經濟支撐的虛擬經濟很容易積累泡沫,一旦泡沫破裂,不僅虛擬經濟要崩盤,而且會牽連拖累實體經濟,美國的次貸危機和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以及日本曾經的房地産泡沫破裂就是例子。
另一方面,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科學合理地發展虛擬經濟,有利於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分散市場經營風險、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加速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這與我國金融業改革發展和資本市場建設完善息息相關。因此,既要重視實體經濟發展,也要重視資本經濟發展,必須做到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以銀行業為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銀行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銀行業規模迅速壯大,贏利水平不斷提升。但近年來過分追求自身利潤的行為也導致了一些銀行機構割裂了自身與實體經濟的血肉聯絡,尤其是在近兩年銀根緊張銀行議價能力增強的情況下,一方面是一些機構不斷提高貸款利率、層層加碼貸款成本,增加了企業負擔;另一方面是大量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出現了銀行贏利大漲而中小企業生存困難的冰火兩重天,這一現象必須堅決扭轉。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把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落到實處,才會有中國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對金融機構而言,支持實體經濟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