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早報記者 李躍群 見習記者 胡蘇敏
2011年12月16日,國家電網公司總部大樓內高官雲集。國家電監會主席吳新雄、湖北省副省長段輪一、山西省副省長郭迎光、河南省政府副秘書長萬旭、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閻曉峰、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許永盛紛紛現身。
把他們聚集在一起的,是中國的第一條特高壓交流工程——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試驗示範工程的擴建工程(下稱“擴建工程”)投運。
按照新世紀週刊的説法,特高壓之於國家電網公司的重要性,恰如高鐵于鐵道部,抑或更甚,只不過關鍵詞不是速度,是功率。
而2009年1月6日投入運營的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下稱“試驗示範工程”)在輸送功率上並不理想,瞬間最高僅為283萬千瓦,距離500萬千瓦的設計值有一定距離,因此便有了此後的擴建工程。
國家電網自身給出的擴建後的答案令人滿意。在2011年12月16日的投産儀式上,國家電網方面宣稱,擴建後的線路成為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技術水平最高的輸變電工程,輸電能力超過500萬千瓦,創造了世界單回交流輸電容量的最高紀錄,“最大輸送功率達到572萬千瓦。”
不過與上次還曾公開試驗時錄波圖不同,這次國家電網只給出了幾個數據。這令之前反對特高壓交流工程的老專家頗為不滿,500萬千瓦的輸電能力也再次受到了電力老專家們的質疑。
2011年12月24日,原電力部生産司教授級高工蒙定中向國家能源局、國家電監會呈上兩份報告指出,根據已貫徹30年的電力行業現行標準《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以下簡稱《穩定導則》),以及國家電網安全穩定計算技術規範(以下簡稱《穩定規範》),這次的“572萬千瓦”根本不是所謂的“穩定輸送容量”,並再次呼籲避免“交流特高壓三華聯網”可能造成的重大停電災害和上萬億元經濟損失。
國家電網一內部人士的説法是,事實上這條擴容後的輸電線路第一階段試驗的450萬千瓦並非全程,到終點站荊門時,其功率已然減弱至200萬千瓦以下。而第二階段號稱500萬千瓦的功率也被懷疑實際投入運營不可能達到。
500萬千瓦謎團
老專家們質疑的重點是:即使按照一期的規划算,該項目運行還是極不穩定。表面上達到了一期280萬千瓦的設計輸電功率,但在這一輸送功率上“僅能維持送電1秒-2秒”,這等於未達設計標準。
2012年元旦假日後的第一天,原電力部生産司教授級高工蒙定中等老專家碰了頭,專門討論擴建工程第二階段試驗結果的問題。他們的結論是,其中一定採取了某種技術措施。雖然專家們有各種揣測,但個中原委誰也不能斷定。
試驗示範工程起自山西長治,經河南南陽,終於湖北荊門,全長653.8公里。2009年1月6日,試驗示範工程投運。2010年12月29日,國家發改委核準建設擴建工程。擴建工程被稱作中國南北向的重要能源輸送通道、世界上首個正式商業投運的特高壓線路。
國家電網先後對擴建工程進行了世界上首次450萬千瓦和500萬千瓦大負荷試驗、168小時大負荷試運行。2011年11月25日,擴建工程完成第一階段試驗,國家電網稱能夠在450萬千瓦功率下累計運行8小時,最大輸送功率為503萬千瓦;2011年12月9日,第二階段試驗結果給出——擴建工程單回線路輸送能力達到500萬千瓦。
不過電網建設方面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層稱,在第一階段168小時試驗中,所謂的“450萬千瓦”是從晉東南到南陽,而非到終點荊門。“在南陽‘下’了250(萬千瓦),最後到荊門只剩下180萬到190萬千瓦。這是一位在試驗現場的同事通過電話親自告訴我的。”
事實上,這並不是特高壓交流工程第一次遭到詰問。試驗示範工程投運後,國家電網發佈的消息稱,其最大輸送功率達283萬千瓦。當時便引來許多專家的質疑,認為此工程未達標。
對於283萬千瓦與500萬千瓦之間的巨大差別,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有自己的解釋。張國寶在去年年底接受某專業財經媒體採訪時稱,“實際上(國家)發改委批文批的只是(試驗示範工程)第一期工程,文件中明確是輸送250萬千瓦左右,主要是為了考驗設備有沒有問題,只上了一半的變壓器,一期沒有問題以後才上了第二期變壓器。”
不過老專家們質疑的重點是:即使按照一期的規划算,該項目運行還是極不穩定。表面上達到了一期280萬千瓦的設計輸電功率,但在這一輸送功率上“僅能維持送電1秒-2秒”,這等於未達設計標準。
在反對者看來,試驗示範工程證明,這是一個耗資巨大但最終只能降低輸電能力運行的氣泡工程。多方消息稱,為保安全,試驗示範工程實際調度運行中的最大輸送功率為200萬千瓦,通常則在100萬到150萬千瓦之間。
那麼這次,國家電網是怎麼把功率提上去的?據業內人士介紹,在電力系統中,要提高輸送功率有兩個辦法:一是增加電壓,二是減小阻抗。發電機、變壓器、電線等設備都會産生阻抗。“就像一根自來水管,水從裏面通過的時候,會被鐵銹、臟東西阻攔。”上述電網高層打了個比喻。
國家電網提供的資料顯示,在擴建工程中,晉東南、荊門站已然各擴建了一組300萬千瓦特高壓變壓器,南陽站擴建兩組,至此,三地各有兩組300萬千瓦變壓器,同時,線路裝設了40%的串聯補償。
一電力系統專家在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稱,這就是通過各地兩組變壓器的並聯來減阻抗;40%的串聯補償相當於減少輸電距離,每100公里的線路實際上變成了60公里的線路,也是減小阻抗的效果。
即便如此,為何擴建工程第一階段試驗中,荊門的輸送能力“被指”一下子降到了不到200萬千瓦?
對此,上述專家稱,南陽沒有加變壓器時,它只是一個開關站,不會分去電流,電直接從晉東南送到荊門。加了變壓器,南陽就變成了變電站,它的變壓器和500千伏的河南電網聯在一起,接電就會分流。
這就涉及阻抗的問題。他分析,主要由於南陽到荊門這一段輸電線路的阻抗,使得南陽變電站的阻抗小于荊門,及南陽到荊門的阻抗之和。“按阻抗反比分配:阻抗越小,功率越大。”於是電到了南陽,就像到了岔路口,250萬千瓦的電就分到了河南電網,所以到荊門只剩下不到200萬千瓦了。
繼第一階段168小時試驗之後僅半個月時間,國家電網公司宣佈擴建工程第二階段大負荷試驗完成。中國證券報的報道稱,第二階段試驗中,這條線路能夠在500萬千瓦負荷下穩定運行2小時,最高負荷550萬千瓦。
“(輸電能力)應該和距離成反比,距離長了,怎麼還能送電多呢?”上述專家對短短半個月時間輸電能力大幅躍升表示不解。這一次試驗的數據並沒有公佈,“他們(國家電網)對(國家)發改委資料都不給。”他説,“遇到能源局管這個的人,也説國家電網不給資料。”
2012年元旦假日後的第一天,蒙定中等老專家還碰了頭,專門討論擴建工程第二階段試驗結果的問題。他們的結論是,其中一定採取了某種技術措施。雖然專家們有各種揣測,但個中原委誰也不能斷定。
“現場錄波圖都沒有,也不知道2小時500萬千瓦穩不穩,還是晃來晃去的?”清華大學電機係退休教授王仲鴻説。
對老專家們的質疑,國家電網新聞處工作人員昨晚在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稱,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試驗示範工程的擴建工程完成後,500萬千瓦這一功率是“可以長期穩定運行的”。
當被問及這一工程從南陽至荊門的功率到底是多少時,上述人士要求記者向其傳真採訪函。不過,至昨晚截稿時,早報記者始終未能聯絡上國家電網。
安全倣真之爭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家錚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盧強,都是特高壓試驗示範工程建設專家委員會的成員。目前在媒體上不乏幾位院士對交流特高壓工程的支持之聲,但當早報記者試圖聯絡採訪時,他們幾乎一片緘默。一位與院士們相熟的老專家稱,現在支持特高壓的院士們都很謹慎,不會輕易接受採訪。
“這第二次試驗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證明這條線路具備輸送500萬千瓦的能力。”上述電網高層説,“試驗本身是沒問題的,但它只有試驗價值,並不具備實用價值。在實際運用中,都是自動的,不能人為控制。”
也就是説,即便屈指可數的幾個數據不假,但從試驗到投産是兩碼事。只有等到國家電網公司披露相關數據,擴建工程的實用性、示範性才能得以驗證。
隨著擴建工程投運,國家電網的“雄心”進一步被點燃,“十二五”期間“三華聯網”的大計劃再度被重提。
所謂“三華聯網”,是指通過多條特高壓輸電線路,連接華北電網、華中電網和華東電網,形成“三縱三橫一環”格局。其中,三縱是:錫盟-南京、張北-南昌、陜北-長沙;三橫是:蒙西-濰坊、晉中-徐州、雅安-皖南3個橫向輸電通道。此外,還建設淮南-南京-泰州-蘇州-上海-浙北-皖南-淮南長三角特高壓雙環網。
據新華社1月5日報道,國家電網此前規劃5年內將投資1.5萬多億元,在國內建設“三縱三橫”格局的特高壓交流輸電骨幹網架和十幾條直流輸電線路,從而基本建成堅強智慧電網。其中,今年將集中力量推進特高壓前期工作,確保4項特高壓交流工程和3項特高壓直流工程獲得國家核準並開工。
錫盟至南京、淮南至上海、蒙西至長沙、雅安至皖南的特高壓交流工程,又被稱作“四交”工程。此外,國家電網還力爭浙北-福州一條特高壓交流工程在年內獲得核準。
事實上,早在擴建工程投産前兩三個月,國家發改委已核準了第二條交流特高壓線路,就是淮南-上海的656公里同塔雙回特高壓工程的上馬。(編注:所謂雙回線路,正常運行的時候是一條線路正常運行,另一條線備用。)
對國家電網的“雄心”,王仲鴻説:“試驗示範工程做完了,不好好總結;在沒有總結的情況下,又投了43億元搞擴建,錯上加錯!花了100億元(總價),(現在)擴建工程做完了,得到什麼規律了?分段要怎麼分?每個分段下,電壓支撐能力有多少?花了多少錢?沒有總結、沒有技術指導,將來怎麼擴建推廣?”
王仲鴻希望看到試驗示範工程的安全校核倣真的資料。他認為,像晉東南-南陽-荊門交流特高壓線路這麼大的試驗工程,一定要做大量的安全校核倣真。“(倣真的結果)與試驗情況相比較,才能得到規律!”王仲鴻説。
針對“三華聯網”的安全性,其實做過計算機倣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家錚在《學習時報》上曾引用中國科學院院士盧強的一段話回答記者:“我們進行了五六百種情況的倣真試驗,回答是:這樣一個電網(指“三華聯網”)的安全穩定性是有保障的。”
潘和盧都是特高壓試驗示範工程建設專家委員會的成員。目前在媒體上不乏幾位院士對交流特高壓工程的支持之聲,但當早報記者試圖聯絡採訪時,他們幾乎一片緘默。一位與院士們相熟的老專家稱,現在支持特高壓的院士們都很謹慎,不會輕易接受採訪。
據此,蒙定中假設“三華聯網”的各級支路元件僅有500個至600個。蒙定中稱,“五六百種情況”就相當於只有一個元件故障跳閘所做試驗的次數,稱為(N-1)條件。如果按照兩個元件連鎖跳閘,即(N-2)條件,就得作(N-2)2次(即25萬次至36萬次)的倣真試驗才能證明安全性。
蒙定中説,有史以來,全世界發生過23次重大停電,每次損失大於800萬千瓦,大多發生於龐大的多縱多橫自由聯網上。而且重大停電都不是一兩個元件故障跳閘(即(N-1)或(N-2)條件)引起的,2003年美加大停電經歷了(N-14),1996年7月、8月美國西部兩次大停電分別經歷了(N-11)和(N-15),1965年紐約大停電經歷了(N-5)。
“因此(‘三華聯網’的計算機倣真)不可能作為防止大停電的可靠性依據。”蒙定中斷言。
王仲鴻的觀點是,計算機倣真只是針對一般故障的校核;“三華聯網”已經改變了電網的模式,是一個全新的東西,計算機倣真沒法驗證其是否會造成大停電。
“三華聯網”的“安全穩定輸送”問題
蒙定中認為,國家電網並沒有拿出“單相瞬時接地故障重合成功”、輸送500萬千瓦而系統不失穩的證據,所以試驗結果不可用。
“按‘三華聯網’,系統失穩將是必然的。”蒙定中説。
未來的“三華聯網”並非多條“晉東南-南陽-荊門”線路拷貝的集合而已。雖然當下各方的焦點都在試驗示範工程上,但關於輸電能力的爭論絕不止于這一條線。蒙定中説:“重點應是三華交流特高壓聯網的輸電能力,因為將來都是同塔雙回線構成。”
“晉東南-南陽-荊門”是單回線。蒙定中解釋二者的區別時説,雙回線就是兩條並列回路,其中一條發生故障時,還有另一條可以輸電。而單回線和雙回線對於“穩定輸送能力”的定義並不相同。
蒙定中拿出《穩定導則》和《穩定規範》指出,二者都規定對單回線輸送能力是必須保證“單相瞬時接地故障重合成功”時穩定輸送。
蒙定中認為,國家電網並沒有拿出“單相瞬時接地故障重合成功”、輸送500萬千瓦而系統不失穩的證據,所以試驗結果不可用。
對於雙回線的安全穩定輸送能力,《穩定導則》和《穩定規範》的規定是必須滿足任一回線路故障跳開後系統穩定。蒙定中分析,一回線路若輸送500萬千瓦,那麼一個同塔雙回線應輸送1000萬千瓦,其中任一回線路故障跳開後,另一回線路將承擔約1000萬千瓦的功率。
“按‘三華聯網’,系統失穩將是必然的。”蒙定中説。
對此,支持特高壓一方的國家電網公司及一些相關專業的院士,都沒有直面回應。但從另一個角度,他們似乎仍持有交流特高壓安全穩定的論據:隨著電網規模的迅速擴大和電壓等級的不斷升高,電網穩定破壞事故卻日益減少。
張國寶曾向媒體指出,中國在上個世紀70年代電網穩定破壞事故年均9次,1981年-1987年減少到年均6.7次,1987年-1997年降到年均2次,1997年以來主網沒有發生過穩定破壞事故,而同期北美、歐洲、日本和巴西都發生過大面積停電事故。
這些都是事實。但持反對意見者認為,中國電網歷年來規模擴大、電壓升高的背後,是不同於美國、巴西等國的電網結構。
中國電網結構是由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北、華南六個分區組成,區間主要用直流聯網。“在結構上實現了‘分層’、‘分區’、‘分散外接電源’,這才防止了重大停電。”蒙定中説。
能源賬經濟賬的算法
經濟性是交流特高壓歷來被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蒙定中等老專家更堅持“遠輸煤,近輸電”。
支持特高壓的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因為煤價和運價均很高,如果西部地區煤炭就地發電,特高壓輸送到東中部消費端,電價可以低於當地的平均上網電價。”
孰是孰非,爭論還將繼續。
在這個試驗示範工程和擴建工程上,已經投下去的錢達到了100多個億,先後分別投資了58億元、43億元。
上述電網高層取用直流輸電作比較,認為這條交流特高壓是不划算的:“同樣輸這些電,擴建工程花了100個億,還輸得戰戰兢兢。(特高壓)直流只需要花60個億,而且能説輸多少就是多少,是板上釘釘的事。”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退休職工、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德文,同為多次為交流特高壓上書政府的老專家。以下是曾德文所計算的幾條直流輸電線路輸送一千瓦電到每公里的耗資:
雲南至廣東 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為2.418元/千瓦 千米;
溪洛渡右岸電站送電廣東 500千伏雙回直流工程為2.087元/千瓦 千米;
寧夏銀川東(寧東)-山東青島 660千伏直流工程為1.95元/千瓦 千米;
向家壩至上海 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僅為1.7元/千瓦 千米~1.9元/千瓦 千米。
按照老專家提供的數據,試驗示範工程的線路長度是640公里,耗資以100億元計,即便輸電能力能穩定運行在500萬千瓦,那麼輸送單位功率至單位距離也要花3.125元/千瓦 千米,高於以上每一條直流特高壓輸電線路。如果輸電能力以擴建工程第一階段試驗到荊門的200萬千瓦計,這個數字更是高達7.813元/千瓦 千米。
電網建設方面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層稱,有荊門試驗現場的同事告訴他,在擴建工程第二次試驗運行的2小時後,輸送到荊門的功率又重回不到200萬千瓦。
經濟性是交流特高壓歷來被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蒙定中等老專家更堅持“遠輸煤,近輸電”。支持特高壓的張國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因為煤價和運價均很高,如果西部地區煤炭就地發電,特高壓輸送到東中部消費端,電價可以低於當地的平均上網電價。”
國家電網方面曾公開在媒體上為試驗示範工程在節約能耗方面算了一筆賬:
“截至2011年11月,示範工程已累計輸電260億千瓦時,完成北電南送160多億千瓦時,相當於晉煤外運約800多萬噸,減輕大秦鐵路400多列火車運力;華中電網向華北電網輸送清潔水電90多億千瓦時,在減少豐水期棄水的同時,節約電煤430多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00多萬噸。”
這一段話被諸多媒體轉載報道。
蒙定中卻從遠輸電和遠輸煤的節能減排效果來比較哪個更划算:
“遠輸煤”到水源充足的東南方,發電時可使用濕冷機組;“三西”(陜西、蒙西、山西)煤基地嚴重缺水,就地發電必須採用空冷發電機組。空冷機組的供電煤耗高於濕冷機組15.6%。換句話説,“三西”煤炭不運出來,直接就地發電,要比在不缺水的地方發電多消耗15.6%的能源。輸電過程中,按“三華聯網”平均輸送距離1500公里、每回線輸送能力為300萬千瓦時,算出來的線損為2.7%。如果把煤炭運出來,根據鐵道部門數據,大秦線、朔黃線上運煤消耗的能量分別僅佔總運量的0.38%和0.35%,即便加上集運系統、航運,總損耗也低於1%。
所以,“遠輸電”又比“遠輸煤”多耗15.6%+2.7%-1%=17.3%的能源。
孰是孰非,爭論還將繼續。
歲首年終之時,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在國家電網的年度工作會議上説,2012年國家電網將加快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網架的堅強智慧電網建設。他表示,下一步要努力推動公司的五年電網規劃納入國家“十二五”電網專項規劃,爭取特高壓工程早核準、早建設、早成網。
國家能源局將最終形成“十二五”電網規劃,並上報國務院。交流特高壓的命運如何,拭目以待。(編注:財新網2011年9月21日的報道披露,國家能源局已成立“十二五”電網規劃領導小組,並在當年9月15日舉行了首次工作會議。“十二五”電網規劃擬於2012年3月前形成並上報國務院。國家能源局計劃審查三個電網比較方案,分別是國家電網公司力主的利用特高壓交流連接的“三華電網”;利用現有超高壓網絡、不進行升壓的區網加強方案;在各大區電網內部進行升壓,但網間不以交流特高壓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