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ST股遊戲規則之變 暴跌背後的邏輯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9日 17: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股市動態分析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如果你還沒有明白ST股的遊戲規則已悄然發生變化,那麼你很可能在下一次介入ST股時跌入深淵。隨著證監會多項舉措的披露和推進,十餘年來植根于“殼資源”的ST股炒作邏輯,或將成為歷史。進入2012年後,慣於以傳統思維參與ST股交易的投資者,須警惕遊戲規則劇變中暗含的巨大風險。

  回顧“借殼上市”自1998年以來的演進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殼資源”之所以被賦予了交易價值,源自於“借殼上市”與“IPO上市”兩種模式的對比差異,而ST股市值長期遠高於其公司內在價值的交易邏輯,又在於“殼資源”價值的存在。

  “借殼上市”在早期出現時解決了證券市場面臨的一些問題,而隨著時間的推進,低於IPO標準的“借殼上市”又衍生出了內幕交易叢生、權力尋租、ST公司股價扭曲等問題。證監會自2011年11月以來的種種舉措,直接擊向上述問題的要害,也從根本上斬斷了ST公司股價虛高的根基。

  ST公司股價暴跌為哪般?

  傳統上每到了年末,圍繞著哪些ST公司會進行資産重組、會被借殼等等傳聞,資金展開對ST公司的追逐。年末通常都是ST板塊表現最好的時期,走勢強于大盤。但2011年末,這種傳統的炒作模式發生了突變——2011年12月份,119個連續交易的ST個股,平均跌幅達到了24.88%,而同期上證指數跌幅為5.74%。

  整個12月份,ST個股中跌幅最大的是*ST昌九(600228)和ST傳媒(000504),分別下跌56.39%和51.33%。具體的看,市場此前有關“贛州稀土將借殼*ST昌九”的説法破滅,使得*ST昌九股價暴跌;重組事項的終止使得ST傳媒連續跌停。

  在以往重組失敗或終止的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暴跌甚至連續跌停的情況,但那往往集中在個案,類似2011年末這樣的ST板塊集體暴跌是非常罕見的,更深層次的、普遍性的原因是監管力度的進一步加強和證監會新政的核心取向。

  殼資源價值:從對比中産生

  理解ST股的暴跌,則不得不解析ST公司股價虛高的根源。正是“殼資源”價值的存在,以及“借殼上市”可能帶來的“烏雞變鳳凰”似的公司價值改變,一直以來支撐了對ST股的炒作。

  然而,“殼資源”並非天生就具備價值,而是因為“借殼上市”相對於IPO上市而言,門檻更低,並具備更多的便利性,使得借殼方願意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

  從對比來看,在通過IPO方式上市(主板或中小板),利潤方面須滿足“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最近3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累計超過人民幣3億元”等條件。而借殼方式上市,在2011年6月前幾乎沒有硬性要求。

  即使是在2011年6月的新規定中,對借殼上市的要求變為“收購方注入的資産,經營實體持續經營時間應當在3年以上,最近2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2000萬元”,門檻仍然低於IPO上市。

  時間方面,IPO上市需要經過上市輔導期、股份制改造、遞交上市材料、發審委審核等一系列程序,但借殼上市在完成買殼行為、制定重組方案後,只需得到監管層的批准。

  換言之,如果“借殼”的方式所需要滿足的上市條件和需要花費的時間與IPO上市是完全一樣的,那麼對想要上市的主體來説,“殼”就不會具備所謂的“資源價值”。

  弊病叢生的“借殼”

  最早的有代表性的借殼上市案例就是1998年“托普軟體”借殼“四川長征”。四川長征是當時機床行業的一個骨幹企業,但是在1995年上市以後,經營狀況每況愈下,到重組前已經是舉步維艱的經營局面。而民營企業托普軟體當時表現出較好的發展前景,並且在當時看來是一個高科技企業。通過買殼和借殼的操作,原來的四川長征在1998年6月更名為托普軟體。

  在類似這樣的一些案例出現以後,市場各方在當時似乎都發現了借殼上市的好處:對於原來陷入經營困境的上市公司來説,有重組方介入,解決財務危機、安置職工就業變得比較容易解決;對於想要上市的公司來説,通過買殼實現了上市,獲得了融資渠道,提供了發展空間;對於地方政府來説,保留了一個企業的上市地位,增加了地方的稅收,化解了可能出現的地方性金融風險。

  但隨後更多的弊病則圍繞著“借殼”二字産生:問題之一就是ST公司成了“不死鳥”,退市機製成為紙上談兵,進而使得二級市場上的股價完全脫離企業的真實價值。一些ST公司從財務報表上來看,已經是沒有現金流、凈資産為負值,而且負債纍纍,可以説並不具備什麼嚴格意義上的企業價值。但是其二級市場市值並不低,有的甚至高達十幾個億乃至幾十個億。支撐這種畸形股價的力量,來自於借殼和資産重組的“可能存在”。

  問題之二則是幾乎難以杜絕的內幕交易。與借殼始終如影隨形相伴而生的就是內幕交易的存在,監管層為了避免借殼上市內幕交易發生也採取了很多監管措施,但從實際的操作上來講,這些監管上的舉措更多的帶有“事後查處”的特徵。2006年廣發證券(000776)借殼延邊公路,時任廣發證券總裁的董正青即進行了內幕交易,獲取暴利。而這一事件給監管思路提出的挑戰是:即令如董正青職位之高,對內幕交易認識之深,仍不免鋌而走險,那麼在借殼操作中産生的內幕交易行為,單純用一些規定來約束,是否有效?

  監管新思路

  在郭樹清履新後,監管層思路的改變從一系列政策取向中可以得到明確。2011年11月,證監會相關負責人強調,退市制度改革將先在創業板探索試行。深圳證券交易所此後又提出了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的初步方案。

  政策的核心意圖包括六個方面:增加退市標準、完善恢復上市審核標準、縮短退市時間、改進退市風險提示方式、設立單獨的板塊和退市後的去向安排等。

  新政策的核心意圖之一就是“完善恢復上市審核標準”,實際是要提高非上市企業借殼的審批難度,最後甚至可能達到借殼企業所需要滿足的條件與IPO企業非常接近。儘管具體的細則還沒有明確,但方向無疑是明確的,以後借殼上市的審批難度會大大增加,殼資源亦將大幅度貶值。

  新政策的另外一個取向則是管理層明確了“退市”的決心,包括增加退市標準,縮短退市時間等,這表明管理層以後不會允許ST公司總是處於“不死鳥”的狀態,而是該退市時就退市。從這個角度看,二級市場以往的交易心態亦無法為繼,以往關於“退市很難,不必看企業的真實價值,即使最後重組不成功,反正只要不退市,還有進一步交易的空間”的心態從根本上破滅。

  在2011年末一系列政策取向改變之下,從1998年延續而來的ST股遊戲規則事實上也發生了改變。ST股神話或將難以演繹,更大的可能是在進入2012年後,部分喪失企業價值的ST公司股價會不斷走低,成為類似H股市場上的“仙股”。

  表:2011年12月全月跌幅最大的20隻ST個股:

  代碼 名稱 漲跌幅度

  1 600228 *ST昌九 -56.39

  2 000504 ST傳媒 -51.332

  3 600179 ST黑化(600179)-49.281

  4 000995 ST皇臺(000995)-46.804

  5 600656 ST博元(600656)-42.5

  6 000691 *ST亞太(000691)-41.467

  7 002072 ST德棉(002072)-40.69

  8 000633 ST合金(000633)-39.4

  9 600234 ST天龍(600234)-39.339

  10 600579 ST黃海(600579)-39.335

  11 600515 ST海建(600515)-38.462

  12 000908 ST天一(000908)-38.411

  13 600421 ST國藥(600421)-38.397

  14 000971 ST邁亞(000971)-36.016

  15 600870 ST廈華(600870)-35.458

  16 000030 *ST盛潤A(000030)-35.216

  17 000605 ST 四 環 -35.098

  18 600083 *ST博信(600083)-35.022

  19 600715 *ST松遼(600715)-34.918

  20 000018 ST中冠A(000018)-34.708

熱詞:

  • ST股
  • 暴跌
  • 退市標準
  • 變鳳凰
  • 借殼
  • 借殼上市
  • 殼資源
  • ST天龍
  • 退市風險
  • 退市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