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香港1月3日電(記者林建楊)港交所總裁李小加1月3日撰文表示,人民幣國際化之於中國,有如“養兒子”,既不能不養,又不能急於回報,而且要花錢、費力並擔風險。
他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經濟與市場力量發展至今的必然結果,要對人民幣國際化過程的長期性和所要付出的成本與代價有所準備。
在題為《“養兒子”與“育兒園”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再思考》長文中,李小加指出,自2010年7月至今,香港人民幣存量從1000多億增長至6200億,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則增長了近15倍。人民幣國際化大大提速,步伐快了、思路廣了、措施多了。
李小加把人民幣國際化比作“養兒子”。人民幣國際化,就是讓人民幣這個“兒子”從體內出生、成長、慢慢走出去,在貿易結算、計價、投資、儲備等領域為國際所用。之所以要養這個“兒子”,是因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其相對封閉的貨幣已經開始制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他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規模可以大一些或小一些,但絕不能沒有;速度可以快一些或慢一些,但絕不能停下來;溫度可以熱一些或冷一些,但一定要保證它的健康成長。
關於中國結構性的全球貿易順差,是否會導致人民幣國際化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認為,需要動態地、有差別地看待中國貿易結構。
首先,中國今天的全球貿易格局是中國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特點、市場力量發展與政府宏觀貨幣政策選擇等多種因素綜合所致。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和互動,中國的貿易格局不會一成不變。特別是在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之後,全球性的經濟格局變化與中國國內經濟結構的歷史性轉型,必然會對持續了二十年的國際貿易結構帶來深刻、持久的變化。順差與逆差之間、升值與貶值之間的動態變化會成為常態。而不斷變化的全球貿易結構也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有利條件。
其次,中國貿易在各地區內表現並不一樣:整體呈現順差,但對很多區域(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等新興經濟體)保持逆差。人民幣區域性走岀去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説,雖然人民幣這個“兒子”剛生下來的時候不可能馬上遠走高飛,但可以放在身邊、就近養。
李小加認為,要養好“兒子”,需要給予充分的營養和呵護,這將會花錢、費時,還要擔風險。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與成本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在當前貿易順差的格局下輸出人民幣,會導致外匯儲備短期內增長加快以及造成匯兌損失;二是離岸人民幣回流,可能會降低內地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有效性。
他表示,因為貿易順差與境外産品匱乏,人民幣國際化的初期必須允許一定的資本項目下進出,才能使人民幣開始境外的“生命”,這是一條繞不開的必由之路。
他認為,對於風險與成本的討論,應放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長期目標這個大框架下來進行。相對於這個長期目標,有一些風險與成本是短期的、可承擔的、可控的。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領域的開放,是歷史賦予中國的下一個重大機遇。儘管中間過程可能荊棘滿途,但一旦成功,給中國帶來的將是下一個質的飛躍。所以,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我們需要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樣,持有同樣的決心與毅力。
他説,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過程。人民幣成為被廣泛使用的國際投資貨幣可能需要大約10年;而要發展為重要儲備貨幣則需要更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