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眼下中國藝術市場這次高潮始於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殆盡之後的2009年末,儘管沒有具備所謂“經濟緩衝帶”理論所描述的特性,但這次危機之後的高潮還是在客觀上拯救了不少四處亂串且恐慌不已的資金流,於是2010年伊始,中國藝術市場以“億元時代”的高調姿態,正式開始了資本化進程的腳步,在整個經濟形勢通貨膨脹壓力,被大肆鼓吹的“全民投資時代”的風潮,更是將無數“現金恐慌者”拱手送入到中國藝術品市場投資熱潮中來。這就是有市場人士認為的“2011年藝術品市場中投資者與收藏者比例已然達到9:1 這樣極端比例”的原因。
“高潮”水落 “投機”石出
近年來,中國藝術市場體系發展過快,無論是藝術家、藝術經紀人、批評家、藏家、及大眾媒體;還是拍賣行、畫廊、文交所、藝術基金、藝術品期貨、藝術托拉斯、美術館、博物館,都形成了一條條嶄新的“食物鏈”結構,早已不再是“收藏”二字就可以概括的市場模式了,甚至就當下藝術市場內的客觀態勢而言,隨著資本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藝術市場甚至有了“去收藏化”的趨勢,其主要原因就是投資者的大肆涌入。
投資,指投資者當期投入一定數額的資金而期望在未來獲得收益。從收益這一點而言,中國藝術市場在2009年底至2011年中,確實讓為數不少的投資者,特別是躋身中國書畫板塊的投資者普遍獲得了30%左右“恐怖”收益,尤其以何家英、范曾、田黎明、范揚等幾位當代書畫藝術家為代表,最高增幅竟然達到了5倍甚至8倍,而藝術品的某些市場特性也使得其看似有著“只升不降”的良好資質,這樣所謂的投資風險似乎就僅存在於真偽環節了,而當代書畫因為藝術家可以本人鑒定就很好地規避了這一風險頑疾,所以對於那些牛刀小試就大嘗甜頭的投資者而言,中國藝術市場,特別是中國書畫市場儼然成為了一條“一但投入就必然高産出”的投資康莊大道,這種“只看真偽不看市場規律”的投資做法,在高回報面前就被普遍默認為正確、高明。
然而被這場市場狂飆風暴衝昏頭腦的投資者們忽略的是,從金融學的角度而言,投資相對於投機最大的區別在於,投資的時間段更長,更趨向為了在未來一定時間段內獲得某種比較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收益。也就是説,投資行為的最終評判標準,是基於時間尺度基礎上的。更重要的是,無論基於何种經濟學理論,只起不伏的運動軌跡都是客觀經濟規律不允許存在的。
那麼中國藝術品市場在長時間內能經得起只漲不跌的考驗嗎?
時間來到2011年底,在歐美經濟持續走低,影響中國出口貿易的同時連帶著諸多南方沿海經濟發達地域的經濟環境開始出現了資金流看緊的狀況,加之下半年伊始國內銀行普遍放貸緊縮、利率上調,使得整體投資環境開始嚴峻起來。於是在藝術市場行業內,從2011年下半年伊始,觀望情緒開始蔓延,藏家留手、炒家收手、買家謹慎、商家出貨,直到進入秋拍季,一些中小拍賣行開始高開低走,甚至也不乏慘澹收槌者,諸多市場人士將希望寄予嘉德、保利的秋季大拍能夠穩步收關進而穩定市場情緒上,這更是客觀上助長了本就濃郁的觀望情緒。至此,原本活躍在藝術市場內以各類資金為主的大筆資金流,因為緊張開始紛紛調整操作策略,在保值與收益,甚至是保底與投機之間糾結起來,進而就造成了頂尖市場“大名頭不出精品,非精品大名頭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
所以,一旦2011年秋拍縮水幅度超過了佔絕大多數的中小市場從業者的心理預期,那麼紛紛拋貨的市場環境就不再是一個讓無數投資者趨之若鶩的大好局面了,那麼就多數跟風入行的投資者,從2009年底開始踴躍躋身中國藝術市場的行為,是投資還是投機,就是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