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談及2012“穩中求進”的宏調基調,相比貨幣政策將預調微調的業內共識,財稅政策能否更給力似乎正被有意無意“忽略”,直到近日全國財政工作會上傳來消息——2012減稅路線圖隱現,結構減稅暫取代貨幣微調成為不少媒體的頭條、公眾的聚焦點。
其實,也怪不得公眾甚至專家群體對財政特別是其中減稅政策的“忽略”,因為在中國宏觀稅負的話語權爭奪上,官方、官媒及其智囊團已屢次進行過“駁斥”,稅負不重、談何減稅,也成為一個貌似自然而然的邏輯。在減稅問題的探討和建言上,大家似乎已“心灰意冷”,提不起興趣。
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關注減稅,因為相比貨幣池的放水,減稅可以讓中小企業這一最大規模的市場主體和作為國之根基的實體經濟,真正分得一杯羹,而不僅僅又只是在遠望政策“大餅”。
4萬億海量救市資金後遺症仍在消化,內在道理也更趨於明白。基於銀行系統放貸的偏好,央企、地方國企和“國計民生”大項目們的虎視眈眈,貨幣閘門開啟已被證明很難流向中小企業;同時,面對實體經濟的微利,貨幣自身也有種流向虛擬經濟的趨利性,閘門大啟後上演的可能將是樓市調控的功虧一簣,遊資爆炒農産品、收藏品等等種種過山車似的悲喜鬧劇的重演,實業興國、科技創新等百年大計在賺快錢的風氣之中實難談起。
談到實體經濟,我們也開始真正觸及減稅的要義。不久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傳達出強有力信號:實體經濟是堅實基礎,要營造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
事實上,金融危機之後,實體經濟已被歐美等發達國家重上日程,“再工業化”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産業,被賦予未來經濟制高點定位。反觀國內,近幾年,炒房、炒礦、炒錢(放貸)之風日盛,産業資本從實體經濟頻頻流出。可以預見,實體經濟空心化造成的將是:抗金融風險能力疲弱、勤勞創業難致富的浮躁心態、就業難題凸顯和穩物價成不能承受之重。
市場配置資源,當然包括資本。實業資本“不務正業”,其內在的機理説白點就是幹實業不賺錢。且不説手裏握著的是遊走在高利貸區間的民間借貸,即便是于萬幸之中拿到基準利率的銀行貸款,在稅負高壓之下,個位數的盈利能力,也會讓融資成本成為壓垮中國中小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減稅負,相對當前信貸制度安排下“不靠譜”的銀行家道德,或許能讓中小企業家、實體經濟創業者擁有更多期待。
于期待之中,細察所謂2012結構性減稅路線圖,似乎還是略顯不給力。如在目前佔主導的流轉稅方面,為避免重復徵稅,上海增值稅“擴圍改革”與物流業營業稅“差額徵收”等試點仍在艱難擴圍,尚無年度明確時間表;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年應納稅所得額低於6萬元的小微企業,相當於月收入5000元,即便減按50%計所得額、減按20%徵所得稅,似乎意義不大;而在個稅方面,“綜合與分類相結合”這一“十二五”個稅改革目標並未再提起,而工薪族經由減稅增加收入,正是求解內需不振的一個重要前提。
減稅步子能否邁得更大一些?我們期待2012減稅路線圖時間表的細化與任務完成的超計劃,而不想又看到的是鉅額財政超收的路徑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