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石油中石化巨虧數據存疑 財政補貼話題未息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6日 09: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國家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補貼“兩桶油”話題未息

  “長期讓其承擔政策性虧損也不現實,財政補貼只是臨時性措施,不是制度化的,但這種做法有一定的改進空間”

  記者 王康鵬 崔夢

  歲末年終,又到央企財務決算時刻。

  在12月19日召開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主任王勇透露,由於成品油、天然氣價格倒挂,導致企業煉油和天然氣進口業務繼續大幅度虧損。

  如果按照這一口徑和過去的慣例,中石油集團和中石化集團(以下並稱“兩桶油”)繼續獲得補貼,應不屬意外。

  “兩桶油”虧損多少?要想有一筆各方都能接受、分歧不大的明細賬,且不至於引起較大的爭議,可能並不容易。

  國家發改委網站發佈數據顯示:2011年1~9月,國內煉油行業凈虧損11.7億元;中石油(601857.SH)、中石化(600028.SH)三季報披露顯示,前三季度煉油業務虧損合計661.49億元。

  兩項數據簡單合併後,就得出一個驚人的數字:“兩桶油”之外的石油煉製企業,在2011年前9個月中賺了649.79億元。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兩桶油”佔據了國內總煉油能力的七成左右。

  “巨虧”多少?

  10月28日,中石油、中石化聯袂亮出了前三季度的報表:前三季度,中石油盈利1034.37億元,中石化凈賺599.60億元,合計1633.97億元,佔到了2304家上市公司總利潤的一成多。

  數據顯示,“兩桶油”煉油板塊再度出現虧損:前三季度中石油煉油業務虧損415.39億元;中石化煉油業務虧損246.10億元,兩家合計虧損661.49億元。

  “煉油虧損是政策性的,非市場決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鄧鬱松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滯後,國內與國際油價不完全接軌造成價格倒挂是虧損的主因。

  而11月25日,國家發改委産業協調司發佈的《9月份石化産業經濟效益增速平穩》報告説,9月當月,煉油行業扭虧為盈,實現利潤約4億元;1~9月份,煉油行業受全年原油價格整體高位運行影響,凈虧損11.7億元。

  在中國煉化市場,“兩桶油”佔據著較大份額。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石化煉油能力為2.3億噸,中石油約為1.8億噸,全部地方煉化企業産能之和為1.7億噸。“兩桶油”佔據了全國總煉能的七成左右。

  如果依據“兩桶油”的報表和國家發改委産業協調司發佈的數據進行簡單合併計算,意味著,“兩桶油”之外的石油煉製企業前9個月賺了649.79億元。

  “地煉規模小,産能分散。中石油、中石化煉廠規模一般在千萬噸以上,地煉只有幾百萬噸,處在淘汰邊緣,不可能有600多億元的盈利。”地煉企業較多的山東省油區工作辦公室一名幹部説。

  “對比往年,2011年的煉油市場形勢還算可以。各個企業實際成本、煉油設備不一樣,利潤率有多高不好講;但中石油、中石化不至於盈利水平還不如民營企業吧。”山東利津森化化工有限公司經理王化芹表示。

  來自國家發改委官網的消息説,2011年5月份煉油行業由盈利轉為虧損,6月份虧損額為年內新高,7、8月份虧損有所緩解,9月份煉油業再度實現盈利。

  “統計口徑”

  面對外界對三季報數字的質疑,中石化立即做出回應。中石化新聞發言人黃文生稱其“經過國際審計畢馬威公司進行審計,我們國內會計組織跟國際會計組織都已接軌”。

  黃文生認為,煉油板塊業績不佳,很重要的原因來自成本問題。中石化82%的原油來自公司外部,原油按照國際價格購入,而成品油銷售對象大部分在國內。成品油銷售收入減去煉油成本後,每噸虧3.81元。

  這個説法,沒有完全打消外界的疑慮。質疑者用簡單的類比方式提出問題:地方煉廠的原料成本更高,而他們為什麼沒虧損?

  在現有石油流通管理體制下,民企被限制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且沒有原油進口權。地方煉廠獲取油源的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兩大石油公司配産的原油,目前是每年179萬噸;二是收購的油田散油,主要是一些邊角料和油販子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取的原油;第三種是從國外進口燃料油——這是地煉最主要的原料來源。

  “燃料油,就是原油渣子。原油蒸餾加工後,留下的還含油的殘余物,主要做發電、鍋爐燃料用。因已拔過一道,燃料油跟原油比,出油率差遠了。”王化芹介紹説。

  不僅如此,其實燃料油進口價格還高於原油。王化芹舉例,山東地煉大量進口的俄羅斯M100燃料油,目前運到價為每噸6400元;而勝利油田11月份原油報價是每噸5800元,兩者相差600元。

  油源品質差、成本價格高,地煉企業的盈利從何而來?

  卓創資訊原油及燃料油組主管呂斌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國內、國際油價倒挂下,單純煉油是會虧損;但下游深加工的化工産品是可以賺錢的。一般的主流煉廠,成品油和下游化工産品比例大概是3:2,也就是説,一噸原油的産品60%是汽柴油、40%是化工産品。煉油的虧損,可以由化工産品的盈利來彌補。”

  在這個行業,呂斌有著6年的工作經驗。他説,2010年地煉大部分時間在虧損,但2011年形勢很好,山東地煉企業的開工率增加了5%~40%,“地煉通過延長産品鏈、對煉油産品深加工,整體算賬可以保障盈利,2011年的盈利比上年高”。

  反過來細究“兩桶油”的財報,可以發現:其財報中的煉油,未包括化工、銷售部分。

  這樣,“煉油巨虧”,是統計口徑的選取角度,計算的只是煉油環節的業務。

  以中石化三季報為例。按照《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編制的報表中顯示,三季度中石化煉油虧損246.10億元,但是化工盈利227.51億元,營銷及分銷盈利319.58億元。

  “虧錢還是賺錢,看你的賬怎麼算。否則地煉怎麼活?”前述山東省油區工作辦公室幹部説,對“兩桶油”這樣的全産業鏈巨頭,其中一環的虧損數據,還不足以反映全貌。

  全産業鏈視角下的盈利

  2011年三季報顯示,中石油前三季度共生産油氣當量産量9.593億桶,同比增長5.1%;其中海外油氣當量産量0.929億桶,同比增長22.6%。前三季度勘探與生産板塊共實現經營利潤1607.91億元,同比增40.4%。

  如果從全産業鏈的角度看,上遊業務的鉅額利潤,不僅可以抵消煉油業務400多億元的虧損,還能確保中石油超過千億的盈利。

  按照石油産業鏈條,“兩桶油”大致區分為上遊的勘探、開發板塊,中游的煉油、化工板塊,下游的銷售、服務板塊等。煉油環節的利潤,可以簡單計算為“煉油産品的銷售收入,減去對上遊原料的購買成本,再扣除加工成本、稅費等”。

  其中的原料成本價格,對煉油利潤大小至關重要。

  “兩桶油”上遊板塊生産的油氣,大多供應給了中游的煉化企業做原料。原料供應價格高低,調配著上下游板塊的盈利水平:上遊企業供應給煉化企業的原油價格高,則上遊企業暴利、煉化企業虧損;上遊企業供應給煉化企業的原油價格降低,則上遊企業利潤減少、煉化企業盈利增多。

  “兩大石油公司的做法,是有一個原油供應的內部結算價。各個油田的油品不一樣,價也不一樣。中石油供應給中石化的原油,也是按照這個價格走。”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信息資源開發中心某專家告訴記者。

  以大慶油田為例,其挂靠油種為印尼的辛塔油價。基準價的計算方式是,以辛塔原油上個月26日到當月25日為時段的現貨均價,作為下個月大慶油結算價的基準價。在基準價基礎上,換算桶噸比、匯率並加上貼水,就得到了國內原油不含稅的結算價。

  結算價挂靠國際油價,並不能真實反映國內油氣開採的成本。事實上,“兩桶油”在國內的油氣開採成本要低於這個價格。

  “國家對國有石油企業的石油資源與土地投入,基本上仍延續著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辦法,低價甚至免費供給。三大石油公司原來佔有的油氣資源是國家無償劃撥的;近年來新增的油氣資源雖然要付相當的費用,但費用低於國內市場合理定價、更低於國際石油公司的支付價格。”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傑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這部分國內資源,在幾大國有石油公司所加工的原料來源中,所佔比例不至於可以忽略不計。

  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為55.2%。這説明,中國自産原油佔到約44%。根據國家能源局2011年初公佈的數據,2010年中國自産原油總量為2.03億噸。

  這約2億噸國産原油,通過內部結算價的方法賣出的是國際價格,其利潤體現在上遊勘探、開發板塊;對煉油企業而言,其購進的原油雖是國産,卻是國際油價,生産出來的成品油價格又因價格管制,不完全與國際接軌,存在“高價進、低價出”現象,煉油環節的虧損在所難免。

  而原國家計委1998年出臺的《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中規定,“兩桶油”內部油田和煉廠之間購銷的原油價格,由集團公司自主制定,“購銷雙方協商的基本原則是,國內陸上油田運達煉廠的成本與進口原油到廠成本基本相當”。

  尋求“完整的改革”

  國資委發佈的央企2010年“成績單”上,中石油以1241.8億元凈利潤,在120家央企中居第一,中石化以721.2億元盈利位居第四。

  “兩桶油”也一再獲得政策補貼:中石油2010年獲財政補貼15.99億元,中石化獲3.21億元。

  查閱“兩桶油”昔日年報,此前也有過補貼:2006年、2007年,中石化分別獲得50億元和123億元補貼;2008年,補貼中石化503億元、中石油157億元。

  有社會人士認為,這是“兩桶油”以煉油板塊虧損來謀求財政補貼。作為兩家上中下游一體化企業,從全行業、全産業鏈看,“兩桶油”的盈利明顯且不低於社會平均利潤率。

  陳永傑説,“如果一個公司只從事石油加工生産,出現虧損屬於政策性虧損,有理由呼籲國家要麼進行虧損補貼,要麼提高成品油價格;如果一個公司從事上中下游全行業業務,各個環節總體盈利,且盈利率還不低,就沒有理由要求國家對虧損環節進行補貼”。

  對此,鄧鬱松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政府之所以對“兩桶油”給予財政補貼,是因為虧損原因在於國內的成品油定價政策,“中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當國際油價高漲時國內油價常常調整不到位,即使是調整也常常滯後於國際油價,兩大石油公司的煉油業務由此而出現了虧損”。

  中國石化工業協會産業發展部主任王孝峰認為,“兩桶油”煉油出現虧損,主要是由於進口原油價格比較高,按理説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也需要相應上漲。“但是,由於國內通脹壓力,國企有著承擔社會責任的義務,因此管控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不上漲,以避免油價上漲傳導到國民經濟的其他産業,影響宏觀調控的效果”。

  “非市場造成的政策性虧損,就用政策性補貼來彌補。”鄧鬱松説,給予兩大石油公司適當的財政補貼,有利於發揮其積極性,在國際、國內油價倒挂時保持較高開工率以滿足國內成品油市場需求。 “國企也是企業,有著盈利的要求。長期讓其承擔政策性虧損也不現實。財政補貼只是臨時性的措施,不是制度化的。”王孝峰説,“但這種做法有一定的改進空間”。

  鄧鬱松也認為現有的制度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應培育出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在他看來,目前的油價管理體制,實際是一種“雙軌制”,這是一種不正常的非可持續狀況——原油價格實現了國際化,成品油定價機制沒有得到嚴格執行,還是管控價格。

  採訪中,不少專家亦認為,給予“兩桶油”煉油業務一定的財政補貼,的確也有一定合理性。

  “當下最緊要的,是應改進油價國際接軌機制,推進石油管理配套改革。”陳永傑説,“應改進單純對煉油環節虧損進行財政補貼的辦法,即使煉油環節虧損,只要石油企業的上中下游不虧損、全産業鏈不虧損,就不要對石油企業進行財政補貼。此外,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徵收石油特別收益金(暴利稅),適當提高現行徵收標準,減少石油企業採掘環節的暴利”。

  “石油價格與國際接軌,走市場化道路,改革方向是對的。但如果石油行業整個管理體制不改革,只推進石油定價單項改革,就不是完整的改革。”陳永傑説。

熱詞:

  • 中石化
  • 中石油
  • 兩桶油
  • 石油流通
  • 卓創
  • 石油企業
  • 油氣當量
  • 石油産業
  • 石油行業
  • 虧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