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周小川:金融業要注重支持實體經濟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2日 09: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各位與會代表,中午好。很高興有機會參加《財經》年會,這個時點中央剛剛召開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昨天媒體對會議的要點已經作了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穩中求進”的方針,對明年經濟工作提出了明確意見。我想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講一下如何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這也有一個學習領會的過程。

  我自己體會,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牢牢把握四個要點,或者説把握好幾條主線。一是擴大內需,這是我國現階段經濟工作的戰略基點。二是發展實體經濟,是我們經濟工作所需的堅實基礎。三是加強改革創新,這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經濟工作的根本目的。這些內容都非常重要,如果每個要點都講到,恐怕只會是泛泛而談,也不一定能講好。為此我挑其中的一個題目,即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堅實基礎,就如何把握這個要點,談一些我的體會。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之一是要注重發展實體經濟

  這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很多教訓。危機的發生是從金融業開始的,金融業出了很大的問題,而當時的實體經濟好像沒有發生大的問題,因此人們感覺是金融業的問題拖累了整個經濟,拖累了實體經濟。不僅如此,在危機發生後,各國都在克服金融危機、爭取經濟復蘇,但由於金融體系受到危機衝擊比較大,資産負債表不健康,給實體經濟復蘇所能提供的支持力度不足,也受到了很多批評。為此,國際上很多聲音強調,要更加注重發展實體經濟,這和我國當前的政策導向是一致的。這裡面一方麵包含了對於金融部門要加強監管的要求,另一方面強調了要注重和增強實體經濟競爭力。一些發達國家也注意到,在最近若干年其製造業和其他實體經濟部門的競爭力在減弱,並明確提出要提高這方面的競爭力。

  這裡我想強調一下我們所説的實體經濟的含義。既然強調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就需要對什麼是實體經濟、什麼不是實體經濟作出區分。我感覺這個題目還是要做一些研究的,需要進行討論,以便大家能夠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認識。這一概念需要進一步精確化。實體經濟的英文翻譯是“real economy”,應不僅包括生産實物的農業和製造業,也包括服務業。尤其是在中國,過去我國實施計劃經濟時強調物質生産,這當然是實體經濟,但不能把實體經濟視為物質經濟,只強調看得見、摸得着的産品或商品,而忽視服務業。現在服務業在很多經濟體中佔了GDP的大部分,服務業除了個別的例外,大多屬於實體經濟。

  二、如何對金融産品是否主要服務實體經濟作出判斷

  關於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的問題,若干年以前也有過相關的討論,談到實體經濟就討論作為其對立面的虛擬經濟,討論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問題。實際上當時也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一度曾有簡單化的理解,認為金融業和金融市場就是虛擬經濟,製造業和其他類別服務業就是實體經濟,似乎金融活動總體而言是虛擬的,與實際經濟關係不大。我認為,這樣的理解是不對的。金融業中有一些服務是直接作用於實體經濟,為實體經濟進行融資,比如銀行貸款,以及生産型企業發行債券、股票進行融資,在此融資過程中,金融部門能夠把其他實體(企業和個人)的儲蓄動員起來,為企業提供融資,直接支持了實體經濟主體的各种經營活動,如提供流動資金、支持研發和投資等,應該説這是屬於實體經濟的範疇。

  當然,金融産品也有一些基本上在金融業內部自我循環的內容,對實體經濟不怎麼相關。這也涉及到對金融産品或金融工具的劃分問題,我們需要作出判斷:哪些金融工具更多地用來支持實體經濟,哪些可能會脫離實體經濟、更多地是出於金融交易的需要。可見,這裡面有個概念問題。要做出必要的區分,需要進行研究和討論。對於加強監管而言,也有同樣的問題,強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就要明確支持哪些金融市場板塊和金融市場工具的發展。

  正面的判斷

  從去年開始,在我國經濟金融工作有一個新的提法,就是我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把每年的年度新增貸款總量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一個最重要的數據(indicator),而是提出了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概念,並把它作為一個更全面的重要數據。關於社會融資總規模,比較嚴格的定義可能偏學術化一點,簡單而言,就是在整個年度經濟的融資活動中,通過金融部門向非金融部門提供的資金總量,這裡所謂的非金融部門是指實體經濟。在統計過程中,首先是金融部門之間的融資被扣除了,這是因為金融機構相互間的融資活動比較複雜,往往是不直接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而且金融機構相互間的融資非常頻繁,容易被重復計算,為此只計算金融部門向實體經濟提供的融資。其次是沒有通過金融仲介進行的融資活動,比如民間的融資行為,包括個人與個人直接通過合同方式的融資活動等被扣除了。

  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概念是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來的。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應該説也是基於當時我們已開始意識到,需要了解全社會融資中用於支持實體經濟的總量,實際上已經埋下了金融要注重服務實體經濟的伏筆。同時也要看到,社會融資確實已是越來越多元化,銀行貸款在社會融資規模中佔的比重已在縮小,這也是金融市場深化和金融工具發展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只限於觀察貸款總規模,恐怕就不全面,而是要更多地把股票融資、債券融資、保險理賠、商業票據、信託、委託、金融租賃等各種融資活動匯總加以觀察和分析。總體看,銀行貸款在社會融資總規模中的佔比已低於60%,其他各種方式的融資活動佔比超過40%。在統計中用的都是流量,也就是新增量的概念,如企業發行債券融資過程中,既有新發行的債,同時也有到期償還的,納入社會融資總量統計的是企業新增發債的數量。

  按照上面的思路從正面就金融活動中哪些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作出判斷時,既有在概念上需要加以明確的內容,也有在數字上進行定量確定的問題。

  反面的判斷

  另一種辦法是從反面來判斷哪些是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活動。當然,要斷定某種金融活動不是主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也不容易,可能多數金融界的機構和從業者都會強調,他們所進行的金融活動是對國民經濟非常有益的。

  應該説,金融業內部相互之間的融資活動中,相當一部分是正常的活動,是為了金融業更好發揮作用、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但確實也有一部分是單純的內部自我循環,從中賺錢,甚至是金融業賺非金融業的錢。由於非金融部門往往對複雜金融産品的知識不夠,金融業比較容易通過這些複雜金融産品的技術性交易賺取非金融部門的錢。這容易引起社會上的不滿,尤其是這次金融危機後,我們看到了全球範圍內有很多不滿。當然,在劃分時往往很難有特別明確的界限,有一些金融産品一開始時是較多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比説擔保債務憑證(CDO),最初設計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服務實體經濟的融資,但發展到CDO平方時,為實體經濟的服務程度可能就少了一半,進一步發展到CDO三次方時,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程度可能更少了。也就是説,某些金融衍生産品的內向式衍生發展,可能會導致其距離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目標越來越遠。

  在實際作出判斷時,一刀切的劃分可能也不太容易。為此,可以考慮從實體經濟部門是否關心某種金融産品來進行判斷。如果對某種金融産品,只有金融部門和金融市場的交易員予以關心,實體部門不關心,甚至看不太懂,這種金融産品可能就距離實體經濟比較遠了。現在有一些金融業的CEO也在抱怨,説金融市場産品太多了,很多都不懂。所謂不懂,一方面是不知道這些産品是用來幹什麼的,另一方面也不知道如何進行風險控制。對於這類金融産品,可能就需要打問號。要強調的是,需要從反面對金融産品或金融工具是否主要服務於實體經濟作出判斷,但如何得出結論,目前還需要研究和探討。

熱詞:

  • 實體經濟
  • 金融業
  • 化肥投入
  • 金融産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