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鐵路部門發佈消息,2012年1月1日起所有旅客列車都將實行實名制購票、驗票、乘車制度。鐵路人士稱,實名制可有效地遏制倒票。2003年春運,重慶就率先試行火車票實名制,不過這一政策僅實行6天就夭折了,原因是購票旅客多,登記難,影響了正常的候車秩序。(12月21日《京華時報》)
對火車票實名制,咱不能做“騎墻派”——沒有的時候哭天搶地,真來了又吹毛求疵。畢竟,這是一件吁求已久的好事。從2003年的重慶,到2007年的廈門、寧波,“火車票實名制”珍稀試點,而至2008年1月,鐵道部對此蓋棺定論:否定了以上試點全國鋪開的可能。及至2009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陸琴提交了《關於實行實名制緩解鐵路買票難的建議》。此後,年年買票難,年年實名制呼聲高漲。
嚴格來説,實名制當然不是解決春運難的靈丹妙藥,但對於已經瘋癲失常的部分票務市場來説,任何局部改良都好過放任“滿地黃牛”的猖狂。實名的利劍,指向吊詭的火車票黑市——通過加大技術成本,遏止倒票的可能。這對舒緩買票難的癥結來説,總算是揚湯止沸的一招。但就最新的數據來説,指望實名制能解決買票難的歷史問題,顯然過於高看:2012年春運40天,預測下來,全國鐵路日均發送旅客588萬人,而目前鐵路圖定日均客座能力僅382.1萬座,需求與能力之間有200多萬的缺口。這也就意味著,即使沒有黃牛從中作梗、即使售票部門分外乾淨,每天必然還有200萬多人次買不到回鄉的票根。運能與需求,暫時還是一對無法得解的矛盾。
公眾對實名火車票的糾結,也許倒不在於能解幾成“買票難”的問題,而在於相關前置工作有無準備穩妥。譬如眼下的網購車票,相關部門竟然連“搶注”都解決不了,反而指導大家用親友的信息註冊,以至於“實在不行、只有報警”,更甚至要求乘客“及時銷毀實名制車票”、以防個人隱私被洩露——在二維碼技術異常普及的今天,鐵路部門的“指導”讓人有時空逆轉的錯覺。在這樣的背景下,民眾更擔心的是:實名制火車票的流程可以繁瑣,但效率能不能得到起碼的保障?會不會繼續出現技術粗放、手續原始,從而增加乘客無妄成本的現象?相關部門有沒有窮盡一切辦法,履行好售票中的“順利責任”,而不是簡單地將諸多細節風險一股腦推給乘客?實名制中的隱私等問題有沒有保障法則,或者説,有無相關制度厘清實名的權利與義務?
但願我們買到的實名制火車票,不是簡單地在原先的車票上加個名字或添些號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