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年在市場化過程中,粵、蘇、蜀、湘四大名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蘇繡湘繡興盛,蜀繡粵繡“衰落”。個中緣由,頗具啟示。
湖南省長沙縣是湘繡重要生産基地。長沙湖南湘繡城是湘繡銷售點之一,在全省組建了68個湘繡收發輔導站。湘繡城總經理、湖南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曾應明介紹,湘繡城每年産值已經達到10個億,産品銷往韓國、日本、美國和西班牙等15個國家。江蘇是蘇繡發源地,從業人員達到10萬人,年産值30億。蘇州市高新區鎮湖街道是蘇繡生産的核心基地,2010産值超過10億元,年均增幅達16.5%,刺繡成為當地支柱産業。
無論是在湖南還是在蘇州,刺繡都帶動了當地群眾收入的提升,成為了真正的“富民産業”。
與蘇繡和湘繡的興盛相比,蜀繡和粵繡的境地就比較慘澹。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郝淑萍蜀繡工作室董事長郝淑萍説,蜀繡和粵繡同病相憐,粵繡還不如蜀繡,從業人員逐年減少,技藝瀕臨失傳,市場份額不斷萎縮。
蘇繡、湘繡將傳統手工藝做成“朝陽産業”的成功經驗給人啟示。
啟示一:傳統手工藝品要走下“神壇”,做到“藝術享受與日用生活的完美結合”。
刺繡作品的附加值比較高,市場價格高昂,一幅精心完成的刺繡作品,動輒數萬、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元人民幣。
長沙市湘繡協會副會長王家聲説,湘繡發展要解決市場定位問題。如果不細分市場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就會讓湘繡的市場前景比較尷尬。
近年來蘇繡、湘繡不僅僅在刺繡內容上有所變化,而且在功能上也不斷探索創新。目前,湘繡産品已經發展到了100多個品種。
曾應明認為,使用才是最好的保護。沒有市場的傳統工藝技藝,遲早會被淘汰。只有放下身段,從先進群眾的需要出發進行創新,確保適用性才能實現同市場的良好對接。
啟示二:積極探索培養模式,實現高低端從業人員合理佈局,是傳統工藝傳承和發展的人才保障。
人才斷層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産業發展最大的瓶頸。對此,江蘇和湖南兩地均進行了積極探索:蘇州市高新區鎮湖街道把合作辦學的“蘇繡班”列為街道的基層事業。
由於藝術類學校的學習費用相對較高,所以街道出資對五年制蘇繡班的鎮湖籍學生進行學費補貼,還為這些同學每年頒發“鎮湖蘇繡新人才”獎學金。在湖南,湖南省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組建湘繡中專班,依託職業學院進行人才培養。
啟示三:政府積極引導,激活民間活力,小投入能夠撬動大市場。
長沙縣開福區撈刀河鎮沙坪地區和蘇州市高新區鎮湖街道都是刺繡的重要基地,兩地政府拿出數億資金統一規劃湘繡廣場、繡品街,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向繡坊出讓,用財政“小資金”推動了“大市場”的成長,形成了很好的集聚效應。
與長沙縣沙坪地區相似,在蘇州鎮湖街道,繡品街集中了430余家繡坊,並形成了多種靈活的行業形式,帶動農民就業超過12000名。
兩地的探索均證明,政府前期一定規模的投入和引導,對於凝聚民間力量、激發民間活力具有非常明顯的作用,最終能夠帶動産業較快形成和升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