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從實驗室到生産線,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十年。市場上從來不缺乏高調取得答案而遲遲不見金元的科技概念。實驗室孕育技術,産業化孕育市場,實用主義的資本市場並不關心某項技術能在理論上將科技推動多遠,焦點永遠在於概念中的技術能何時,把現實世界推動多遠。
中環股份10月13日發佈公告稱,針對未來全球光伏市場對高效率太陽能電池的發展需求,利用多年在半導體級直拉區熔(CFZ)晶體生長技術的持續研發和專業經驗,成功研發了“適用於太陽能單晶的新型直拉區熔法單晶(CFZ單晶)硅片”,並已申請發明專利。採用CFZ級硅片將使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提高至24%-26%,並使太陽能電池製造過程的參數離散現象得到極大提高;同時由於CFZ硅片超低的氧含量使電池工藝不做任何特殊處理就能將轉換效率衰減幾乎降至為零,實現光伏産業長期追求的"零衰減"。
這一紙看似簡單的專利公告並沒有在資本市場引起波瀾,甚至沒有足夠的投資解讀。然而,針對這項新技術的描述卻讓全球光伏業行界振聾發聵。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中環公告的描述屬實,此項技術已處於全球領先。該人士解釋説,目前國內硅片生産以p型為主,轉換率為17%-18%,世界上技術相對領先的直拉N型技術,全世界只有少數幾家知名公司掌握,轉換率在22%左右。而中環所稱CFZ技術産品轉換率達到了24%-26%,相對於P型産品,單位面積轉換效率提高了近百分之五十,相對於N型,也提高了近百分之二十,接近理論極限。該技術的應用,將會在世界範圍內大幅提高太陽能的綜合轉換效率,基於全球未來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來看,該技術是將綠色能源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但是,該人士也指出,硅片技術從實驗室到規模化生産的環節存在變數,關鍵在於産業化。這與前期國泰君安分析師皮家銀生“通過公告來看,這項技術還是比較有吸引力,但是一項新技術的應用過程比較複雜,它得先試生産,然後小批量生産,最後才能達到工業生産裏面的大規模生産“的觀點一致。
CFZ技術從專利到産業化之路有多遠?
為此,筆者走訪了中環股份董事會秘書安艷清。據安艷清介紹,環歐取得CFZ技術專利已經超過十年,在公司內已經應用於電子級半導體材料的生産製造,由於電子級半導體材料對技術的要求比太陽能級半導體材料更為嚴苛,因此將CFZ技術從電子級硅材料複製到太陽能級硅材料是一個由難轉易的過程。中環股份基於CFZ技術的太陽能硅片已經完成試量生産,規模化生産所有條件都已具備,不存在任何技術上的問題。
業內專家馮春陽先生則對此表示,CFZ技術的産業化能力,意味着中環股份不但在技術上做到了世界領先,也在産業上做到了世界領先,隨着未來公司全面啟動CFZ技術的産業化,“將會成為一場影響世界能源産業格局的技術革命。” (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