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花旗銀行,讓我説你什麼好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6日 09: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CITI BANK是美國花旗銀行的英文名字。

  記者以前在印尼工作期間,都在花旗銀行開戶辦卡,認為國際知名大銀行一定是方便、服務好。公平講,當時該銀行的服務確實不錯。

  這次重返印尼遇上的“優質服務”,卻讓記者哭笑不得。

  記得記者2006年12月任滿回國前,銷戶銷卡,將所有銀行業務全部結束。可當我今年6月住進原來的公寓,居然又收到花旗銀行寄來的對賬單。據前任講,從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這種對賬單每月一次,從未間斷過,而且在對賬單最下面一欄中,每次都記錄著同一個數字:1872 RUPIAH(1872印尼盾,約合人民幣2.2元)。也就是説,在此期間,花旗銀行兢兢業業、一絲不茍,一共給記者這個早就不存在的客戶寄出了53份需要成本支出的對賬單。

  對此,記者不解、鬱悶、好奇,於是找出相關電話號碼,滿腔熱情地反映情況,提出建議。

  “不知道,不清楚,怎麼會這樣呢,我會將你的意見轉告有關部門,謝謝你的關心,謝謝你的善意……”每次對方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語氣和態度始終是友好客氣的。

  幾輪電話下來有點口乾舌燥,可心裏為自己在國外做了一件善事、當了一回雷鋒而爽快無比。誰料到一個月後,同樣的對賬單又塞進了記者的郵箱。於是又在不解、鬱悶和好奇中拿起了電話……

  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第3個月後的某天,記者從郵箱中又取出一份來自花旗銀行的信,對賬單最下面的一欄中,還是那個熟悉的數字:1872。於是,記者在接近崩潰的思維中又一次拿起電話……

  遺憾的是,這個故事沒有結果,因為記者搬家了。記者也感謝這個遺憾,實在太怕再次面對那張對賬單。

  這次來印尼,記者也曾去過花旗銀行的中心營業部,門可羅雀、經營蕭條的景象,與那張“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對賬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遺憾之餘記者在想,這種可笑得近乎荒唐的小事情,為什麼會出在一家國際知名大銀行的身上呢?

  百思不得其解,記者實在無語。

  

熱詞:

  • 對賬單
  • 優質服務
  • CITI
  • 2006年
  • RUPIAH
  • 營業部
  • 公寓
  • 開戶
  • 銀行業務
  • 郵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