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從“門外漢”到“養牛王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5日 10: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www.404000.com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一個人的成功方式有很多,但主要的是能抓住機遇,並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努力朝一個目標前進。金峰鎮致富能人姜宏慶,用自己的經歷解好了成功這道方程式,演繹著他奮鬥的人生,創辦的“宏慶養殖專業合作社”成了遠近有名的養殖專業戶。

    窘困,下崗後為生路求變

    姜宏慶,曾經是開縣電化廠的一名工人。 2001年,從事機電維修的他下崗了。面對工作上的挫折和生活上的艱難,姜宏慶並沒有選擇逃避,而是主動開始開闢能給自己家庭在生活上帶來經濟保障的賺錢方法。

    2001年到2005年期間,姜宏慶和朋友一起經營起了中巴車客運生意。

    “當時我也沒想要賺多少錢,只想到能維持全家人的日常開支就行了。我雖然每天起早摸黑的幹,可因中巴車經常出故障,不但沒賺到錢,反而還賠了不少錢。”談起往事,姜宏慶直搖頭。

  探索,謀求養牛致富之道

    2005年放棄了客運生意的姜宏慶,一直夢想著能找到一個通向成功的機會。直到有一天,他從一本農業雜誌上看到養牛創收的消息,他如饑似渴地讀了好幾遍,尋思著自己是不是也能靠養牛來賺錢。雖然姜宏慶並不懂養殖技術,也沒有多大的本錢,但這一切困難都沒有攔住他。他開始從書籍、電視、網絡上學習大量的養牛技術,又東湊西借了一筆本錢,放棄城裏便捷、時尚的生活,在金峰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在青橙村建起了養牛基地,開始了養牛創業的道路。而命運的天枰也終於向這個勤奮而又敢於向生活挑戰的年輕人開始傾斜。

    “2007年,當我拿到第一筆賣牛錢時,高興得整晚都沒睡著覺。”姜宏慶臉上仍然帶著當時的興奮對記者説,雖然當時錢不多,但對自己的付出總算是個回報,也讓他堅定了靠養牛來賺錢的信心。

    姜宏慶感嘆地説,一路走來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剛開始的時候他還不太懂行,防疫工作沒做到位,有好多頭牛還沒出欄就死了。後來多虧了鎮畜牧獸醫站的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幫他做疫情防禦工作,他的養牛場才逐步走上正軌。

  創新,用酒糟喂牛更有賺頭

    記者在姜宏慶佔地600多平米的牛棚參觀時,聞到了一股強烈的酒糟味道。姜宏慶對記者説:“這些酒糟是我買來混合在草料裏一起喂牛吃,牛吃了長得快,而且成本更低。”

    原來,在2008年,姜宏慶為了擴大養殖規模、解決養牛飼料的來源,他流轉土地3100多畝,擴大了養殖場的規模,種植了黑麥草、玉米、紅薯等作物,還成立了“宏慶養殖專業合作社”,並雇傭了附近村民童多清、蔣德國等人,以每人每天50元工資幫養殖場收割地裏的農作物。儘管如此,仍無法滿足養殖場每天的飼料需求,為了克服飼料不足的困難,他通過鑽研,最終找到了用酒糟喂牛的方法。

    姜宏慶對記者説,如果用玉米混著草料喂牛,每頭牛每天需要80斤草,養殖場幾十頭牛最起碼也需要10個人割草,而且草長不了那麼快。用酒糟混著草料喂牛,一天僅需要20斤草,也就雇3個人就行了,地裏的草也足夠了。

    姜宏慶指著欄裏的牛笑著對記者説:“用酒糟喂牛還有個好處就是牛吃了就睡,不會亂動消費體力,一天一頭牛能長1斤左右的肉,按照現在的牛肉市場價格,每頭牛每天能賺10塊錢,我這裡有近100頭牛,每天就有近1000元的純收入,一個月就有30萬元收入。”

    據了解,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姜宏慶的“宏慶養殖專業合作社”得到了長足發展,從最開始的每年出欄肉牛30多頭,到現在每年出欄肉牛200多頭。

    現在,幾乎是每天都有外地的客商打電話找姜宏慶訂購肉牛。

  未來,擴大規模帶群眾共致富

    談到將來,姜宏慶掩飾不住喜悅的心情,他激動地説:“如今我全家人都從縣城搬到這裡來住了,就因為我看好養牛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我計劃儲蓄到一定資本後,再修建更大的牛棚,引進更多的品種,打出一個在三峽庫區都叫得響的品牌。”

    姜宏慶還説,他經過幾年的實踐摸索,已經掌握了一套比較成熟的養牛技巧,他將把技術傳授給當地的村民,帶動他們一起養牛致富。

    據悉,目前,給姜宏慶養殖場割草的童多清、蔣德國等人在姜宏慶的帶動下,也分別在家養殖了10多頭牛,增加了不少經濟收入。

熱詞:

  • 姜宏慶
  • 養殖場
  • 專業合作社
  • 頭牛
  • 酒糟
  • 肉牛
  • 飼料
  • 金峰鎮
  • 2005年
  • 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