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作者:羅宇凡 王存福 華曄迪
年終報道 2011:個人財富“縮水”的困惑
2011年,面對創歷史新高的物價水平和不斷增加的通脹壓力,中國百姓對個人財富的“縮水”有了空前的感受。面對徘徊不前的股市,調控重壓的樓市,屢現“跑路”風波的民間借貸,個人財富究竟該投向哪才能保值增值著實令人困擾。
股市:“前景迷茫”
12月8日,上證指數盤中觸及2302點,創下自2009年4月起32個月以來最低點位。
而截至12月11日,上證綜指全年累計下跌超過15%。數據顯示,自2009年11月中旬的兩年以來,在全球25個主要指數中,滬深300、上證綜指和深圳成指跌幅全都超過20%,位於跌幅榜前三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經濟前三季度仍然保持著同比9%以上的增速,領先全球。但中國股市在2011年似乎並沒有成為經濟的晴雨錶,反而在供需失衡、資金分流和預期惡化三重因素影響下,顯得力不從心。“想讓自己的錢保值、增值,現在這個階段放在股市上顯然不是時候。”在股市中摸爬滾打了十五年的職業炒股人曹偉告訴記者,“2011年大盤勢弱,個股的波動也很大,實在不是中小股民投資理財的好去處。”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徐逢賢分析認為,短期內中國股市不會有大的好轉,加之外部宏觀經濟波動,居民對股市投資仍將持謹慎態度。“股票市場作為虛擬經濟,並不是最可靠的投資工具。如果政府不採取措施完善,股市前景仍將一片迷茫。”
長期以來,老百姓依賴銀行存款這種主要的保值增值手段,只能獲得比較低的利息收入,並沒有在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中直接受益。股市融資功能的正常發揮,能夠逐步改善中國居民收入過於依賴工資的現狀,也能夠通過改善上市公司的行業結構幫助投資者挖掘更多更優良的投資標的,但是由於股市的高風險極其不穩定性,使得普通居民很難從中獲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尹中立(微博)分析認為,目前居民對股票、基金、信託等的投資,仍然採取不放心的態度,增長較為緩慢。
樓市:壓力、隱患重重
此前有門戶網站調查結果顯示,在樓市、股市低迷下,超過40%的居民投資渠道仍選擇購買房産。從城市居民的回答來看,選擇儲蓄、基金、黃金紙黃金、股票、商業保險的比例均沒有超過20%。
實際上,很多居民在解釋自己為什麼一心專注投資房地産時坦言:“股票變化快,心裏沒底。”徐逢賢認為,對於投資者而言,房地産具有穩定性,有著保值增值的作用,而金融産品變化無常,無規律可循,人們心裏確實沒底。
徐逢賢説,由於投資渠道狹窄,居民投資房地産成了一條自認為很保險的道路,以至於很多人把這個當作一輩子的財産在經營。但是目前國內大中城市的房地産泡沫依然相當嚴重,據其估計,至少有60%左右的泡沫。加之目前政府進行的房地産調控政策,房價已經出現降價拐點。
對房地産投資的觀望情緒日濃。徐逢賢表示,一旦房價大幅下跌,泡沫破裂,投資者將慘遭損失。
民間借貸觸發“跑路”危機
眾多業內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由於目前投資渠道狹窄、單一,導致閒余資金開始向國外投資,同時也引發民間借貸等的“繁榮”。
經濟學家謝國忠表示,今年是一個現金為王的時期,此前投資黃金者獲利較多。由於渠道狹窄,一部分遊資去了國外投資,據統計,從2010年下半年起,中國人在海外購房中的純投資比例正在迅速上升。
清科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碧薇表示,此前在銀根收緊的狀態下,民營企業對資金的巨大需求缺口拉高了民間金融利率,部分民間熱錢從房地産、礦産等轉戰民間借貸。
以民間借貸發達的溫州為例,清科研究中心在報告中引用央行溫州中心支行2011年上半年進行的一次調查指出,溫州民間借貸市場規模達到1100億元,有89.0%的家庭或者個人、59.7%的企業參與。
規模龐大的民間借貸為溫州中小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途徑,同時在2011年第三季度也凸顯其高風險的特性,屢見報端的民企老闆“跑路”使民間借貸危機一觸即發,或將引發連鎖反應,嚴重影響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以民間借貸作為主投資渠道的方式亟須合理規範引導。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民間借貸違規操作嚴重,政府監管政策亟須嚴格規範,否則一方面造成投資者損失很大,也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民間資金熱衷高利貸反映出當前貸款結構不合理,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房地産行業死守掙扎和礦業追逐暴利。一旦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房價、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民間高利貸極有可能爆發巨大風險。
需開拓並規範投資渠道
在通脹壓力不斷增加,股市、樓市明顯疲弱的現實下,金融理財類産品成為2011年風頭最勁的投資渠道。
“2011年居民願意投資黃金和商業保險的比例在增加。”尹中立認為,雖然2011年在居民可選的投資渠道中,儲蓄存款仍是最主要的渠道。但資金渠道已經出現分流,例如各大商業銀行推出的各種理財産品,規模大幅增長,儼然正日趨成為儲蓄的替代品。
這一切,尹中立認為主要是投資渠道比較少,利率體系不完善導致的。加之通脹節節走高,在今年7、8月份利率倒挂的情況下,居民不願把錢存進銀行。同時,銀行信貸規模受到政策管控,居民仍有投資的需要,銀行也有突破管制的需要,理財産品因此開始增長。但是此舉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力,導致監管大打折扣,另外理財産品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風險隱患重重。
股市疲弱,樓市面對重重重壓,居民存款利率又趕不上CPI上漲的速度……在種種壓力之下,投資渠道狹窄、理財空間有限的問題越發暴露了出來。“無處安放”的個人財富該向何處去成為困擾許多普通中國人的共同問題。
採訪中,不少專家和學者都表示,在通脹壓力高企的背景下,要讓老百姓的財富保值、增值,讓民間的資金大膽、有效、安全的流動起來,仍然需要完善相關的制度建設:要在著力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居民消費、理財的後顧之憂;規範投資行為,在抑制非理性投機行為的同時拓寬投資渠道;進一步加強對民間借貸的風險管理和引導,加強對金融理財産品的監督與完善。
下一頁:十年原地踏步 誰來扮A股“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