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A股市場存在四大謊言 強制分紅並非是利好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2日 07: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履新,帶來資本市場新的氣象,分紅、退市成為當前A股熱門話題。但仔細分析當前市場上某些主流觀點,我們往往會發現其中充滿了諸多謊言:強制分紅是A股利好?創業板,投資者成唯一輸家?銀行業利潤佔比過大?A股現在就是拐點?……《財道》為您一一詳細分析。

  謊言一 強制分紅是利好?

  證監會新主席郭樹清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直指多年來一直糾結投資者的上市公司分紅一事,制定並出臺了上市公司分紅改革新政,要求上市公司完善分紅政策及其決策機制,並從新股上市做起。

  對此,市場一片叫好之聲。但是,分紅真的那麼美好嗎?

  一方面,A股股市裏常常出現“高送轉題材”,例如10送10轉10股,對投資者而言,這種炒作毫無價值的資本遊戲,其實質僅在於左手倒右手。

  高送轉是指較高比例的送股和轉股,表面上投資者手中的股票多了,實際上不會給投資者也不會給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帶來任何實質性的變化。送股是上市公司利潤分配的一種形式,即利潤轉增股本,投資者手中的股票雖然多了,但價格除權後,投資者的股票市值並不會發生改變。而轉股是指上市公司將公積金(包括盈餘公積金和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其結果與送股類似,投資者手中股票雖多市值卻不變。

  另一方面,現金分紅也並不總是對投資者有利。

  老股民周先生表示,現金分紅確有必要,但他個人是反對成長性公司現金分紅的。

  周先生説,從定性分析來看,上市公司進行現金分紅是好事。但從階段性投資的定量分析來看,現金分紅就不一定划算。尤其是企業處於擴張期,自身積累不足以支撐公司業務的高速發展,還需要在市場股權融資的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對於股東並不划算。

  首先,上市公司一方面需要股權融資,讓投資者繼續投入以滿足公司業務的發展;另一方面卻要進行現金分紅。其中,現金分紅10%的所得稅就是投資者的損失。

  其次,對於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來説,不僅僅損失了所得稅,還有著更多的損失。

  周先生對此舉例説明:

  假設有條件一模一樣的A、B兩家公司,目前每股凈資産10元(期初凈資産8元),凈資産收益率20%。如果每股凈利潤2元,交易市凈率2倍,市場價20元。無論哪家企業,投資者這時買入1000股,需要投入金額20000元。

  假設A公司現金分紅,比率為50%。投資者拿到現金分紅稅後900元,然後拿現金分紅轉投資買入股票45股,加上原來持有的1000股,目前持有股票1045股。下一年,公司期初凈資産成為9元,按照20%的凈資産收益率,實現每股凈利潤2.25元,期末每股凈資産11.25元,市場交易價22.5元。此時,作為股東擁有公司權益11756元,擁有市場交易價值23513元。

  B公司不進行現金分紅。那麼,投資者依然持有股票1000股。下一年,公司期初凈資産10元,按照20%的凈資産收益率,實現每股凈利潤2.5元,期末每股凈資産12.5元,市場交易價25元。此時,作為股東擁有公司權益12500元,擁有市場交易價值25000元。

  “很顯然,經過一年的現金分紅後,B公司的投資者擁有權益12500元,高於A公司投資者11756元的744元或6.32%。”老股民周先生説,市場交易價值也是如此。

  “問題在哪呢?”周先生解釋説,問題一是現金分紅的所得稅部分,二是現金分紅轉投資的溢價損失。也就是説,投資者拿到的現金分紅是公司減少的凈資産部分的90%。“你轉投資的時候,你得花兩倍的溢價去買標的公司的凈資産。”

  周先生進一步分析説,“假如沒有這1元錢的現金分紅,那麼投資者依然擁有這1元錢。但是,當上市公司把這1元錢進行分紅,投資者所拿到的0.90元去購買的權益就只有剩下0.45元了,整整損失了現金分紅部分權益的55%。”

  因此,這是周先生反對成長性公司一方面股權融資滿足公司發展,一方面現金分紅的理由。

  謊言二 唯一輸家?

  《兩年創業板,投資者成唯一輸家》這是不久前財經人士皮海洲(微博)的一篇評論。他指出,創業板上市2週年以來,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仲介機構成為大贏家,只有投資者是唯一的輸家。創業板的市盈率也由開板首日的111倍下跌到近期的40倍左右,跌幅超過60%。創業板帶給投資者的是一地雞毛,“投資者是唯一輸家”。

  與此類似,一幹證券評論人士貌似忠肝義膽地為“弱勢群體”説話:“IPO何以沒完沒了?”、“創業板是投資者的傷心地”、“不能無視的瘋狂套現現象”……

  上市公司高管、大小非的瘋狂套現與投資有關嗎?這一謊言的本質是,不去拷問賭徒自身的瘋狂行為,卻要讓高價叫賣者良心發現。

  一方面,這些證券評論人士都“選擇性失明”的一點,就是買者自負的原則;另一方面,這些文章評論的共同特點是,將“投機”與“投資”畫等號,將在創業板和高估值的瘋狂投機、刀頭舔血的賭徒稱為“投資者”。

  以創業板的“明星股”華誼兄弟為例,上市兩年時間,前十大“明星”原始股股東中,阿裏巴巴馬雲消失了、導演馮小剛溜了、分眾傳媒CEO江南春跑了、導演張紀中撤了……“明星”們集體從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消失。這些著名企業家和導演用整整兩年時間,其實只對接盤者説了一句話:股價太貴了!

  從創業板誕生以來,上市公司就以“高股價、高市盈率、高募資”的“三高”問題飽受大眾詬病。但問題的關鍵是,沒有人拿槍逼著散戶去買股票,更沒有人拿槍逼著散戶去買創業板股票,買IPO的股票,買大股東、高管瘋狂套現的股票……但如果有散戶心甘情願,又有什麼可以阻攔的呢?

  一些評論人士強調,這些均與退市制度不完善有直接關聯。沒錯,但即使在監管制度相當完善的歐美市場,也同樣存在大量類似的投機行為。這與人性相關,與市場無關。

  謊言三 銀行業利潤佔比過大?

  近日,民生銀行行長洪崎在某企業家高峰論壇上表示,“企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佈。”有市場人士評價,銀行業終於“有了一點為富不仁的感覺”。

  有專業機構也表示:缺乏實業支撐的銀行業高利潤只是空中樓閣。

  專業機構是指安邦諮詢。該機構近日認為,2010年中國GDP佔世界比重只有9.5%,銀行業利潤卻佔到了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20%以上。“鋻於今年中國銀行業利潤的高增長,以及西方銀行業受歐美債務危機的拖累,中國銀行業在全球銀行利潤佔比中的分量還會提高。這意味著,中國銀行業從實體經濟中攫取了過多的利潤,相比全球銀行業從實體經濟中多切了1倍以上的蛋糕。”

  與市場眾多看空中國銀行業思路相一致,該機構文章最後的觀點是:“金融市場的高度管制,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異化,以及超量的貨幣供應成就了中國銀行業的虛假繁榮,高利潤的背後難以掩蓋競爭力下降的後果。實體經濟利潤率的下滑必將導致不良貸款的爆發,中國銀行業將為消化快速增長的資産負債表泡沫付出代價。”

  面對A股當前最低估值的銀行股,各類看空觀點總會時不時被媒體放大。在這些貌似客觀分析的背後,隱藏的是欺騙性的數據。

  僅從表面看中國銀行業的統計數字,投資者或許會被中國銀行業“虛高”的利潤嚇倒。但只要簡要回顧一下中外銀行業利潤佔比的歷史,就可以知道事實的本質:

  根據《銀行家》在《2011年全球銀行1000強排名透視》的數據,2008年,中國52家上榜銀行以850億美元的稅前利潤,佔1000家大銀行合計1151億美元總利潤的73.8%。

  2009年,在全球銀行業盈利回升的背景下,中國銀行業84家上榜銀行的稅前利潤繼續增長到1018億美元,佔1000家銀行總計稅前利潤的26.3%。

  2010年,101家上榜銀行利潤增長到1498億美元,佔全球1000家銀行的21.1%。

  此外,在2011年1000家大銀行中,中國是銀行業貸存比最低的國家之一,101家上榜銀行平均水平僅為66.46%。

  從地方融資平臺到利率市場化,從房地産週期下行到信貸收縮……利空消息始終困擾著中國銀行業。不過,看清其中哪些是“真實的謊言”,對投資者至關重要。

  謊言四 死了都不賣?

  《現在應是股民高唱“死了都不賣”的時候》、《從來都應該在這時候買股》、《住手,一手股票也別再賣!》、《不要在“拐點”上自暴自棄》在2300點上下,一些財經表演藝術家們聲稱:現在就是拐點。

  A股是否是不應賣股票的時候?在如今這些高唱“死了都不賣”的股評家當中,有一些正是在6000點力勸散戶買中石油A股的“黑嘴”。

  且不説“黑嘴”們的預測準確率不如扔硬幣猜正反的概率高,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當前的兩個現狀:

  一是在A股市場,用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的比喻,是“指數熊市”,實則為“大盤股的熊市”與瘋狂無比的“小盤股牛市”與“垃圾股牛市”。

  其證據是,大量個股股價超過6124點時的價位,且不計除權因素;中小板與創業板整體市盈率仍處在大盤牛市水平;資不抵債垃圾股的股價普遍居高不下。

  二是退市制度變革。

  董登新認為,退市制度帶來的最大風險,就是“垃圾股股價革命”,即垃圾股股價在短期內陡然滑落的巨大風險。創業板退市制度,將使所謂的“殼資源”毫無價值,垃圾股股價會發生革命性變化,而只要垃圾股恢復了真實的股價信號功能,將改寫整個A股的估值標準。

  因此,就算現在就是拐點,投資者需要問問這些“黑嘴”:究竟是哪些股票的拐點?是向上的拐點,還是向下的拐點?

  (北京晚報)

熱詞:

  • 資者
  • 現金分紅
  • 利好
  • 分眾傳媒
  • A股市場
  • 大股東
  • 市場人士
  • 上市公司
  • 個股股價
  • 拐點
  •    

    搜索更多資者 現金分紅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