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北京12月8日電 題:人民幣短期連跌成因複雜 中國匯率形成機制日趨市場化
記者 岳瑞芳
12月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中國外匯即期交易市場連續第七個交易日觸及“跌停”。在國內外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呈現複雜局面的情況下,雖然部分原因使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短期加大,但在一段時間內美元形成流出新興經濟體的大趨勢下,人民幣匯率機制也顯示出日趨市場化的特點。
所謂“跌停”,是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中國外匯即期交易市場,按與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五的波動幅度計算觸及交易區間下限。自2005年中國匯改以來,除了在金融危機期間重新盯住美元外,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多個交易日保持貶值的現象並不多見。
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對外公佈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5‰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外匯交易中心對外公佈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3%幅度內浮動。
專家對此解釋,因為每日的中間價不一樣,人民幣對美元連續“跌停”的幅度並不應該被簡單累加。“實際上,從11月底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中間價保持了基本的穩定。”一位中資銀行交易員表示,“因此雖然目前各方對人民幣貶值渲染得較多,但實際上在銀行間外匯即期市場,人民幣跌幅有限。”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8日,雖然以中間價計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較11月初最多下跌了183個基點,但在連續觸及“跌停”的最近7天裏,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從11月30日的6.3482反而漲至6.3319。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指出,人民幣對美元連續跌停與每日中間價定得偏低有關,原因可能是銀行想以較低的價格從央行買美元,因為中間價是做市商報價加權的,也不排除有其他原因。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人民幣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並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將剩餘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分析人士表示,年末本身就是各類客戶向銀行購買外匯的主要時間段,因此銀行作為即期市場的做市商,可能存有買入美元的傾向。
中國央行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10月中央銀行外匯佔款餘額為232960億元,較9月底凈減少893億元;而在同月,所有金融機構外匯佔款也減少248.92億元。而上述兩者之差,可能即為銀行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下增加持有的外匯頭寸。
與此同時,今年9月中下旬以來,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與內地在岸人民幣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出現倒挂,也引起了業內對於匯率套利的關注。“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後,由於強勁的單邊升值預期,在香港,美元兌換人民幣要比國內便宜。到了今年9月中下旬,這種狀況突然逆轉,香港市場上美元變得比境內貴,人民幣反而更便宜。”丁志傑撰文指出。
雖然上述多種因素造成了人民幣匯率短期波動的加大,不過從更深層次看,美元兌人民幣在年末的升值突然“爆發”,一方面受到了海外看空、做空中國經濟甚至新興經濟體的影響,而另外也與中國對外貿易趨向平衡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在日趨市場化條件下減緩升值步伐有關,這些都顯示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正在進一步完善。
“雖然年末社會各方對於美元的需求不小,但銀行做市商在這次匯率波動中的影響還是次要的,主要還是國外看空中國經濟導致美元回流,這是市場判斷選擇的結果。”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閆偉表示。
招商證券(香港)投資銀行業務董事總經理溫天納指出,香港人民幣離岸匯率下跌涉及市場上人民幣供大於求的情況,原因可能包括外圍因素如歐債危機造成對美元需求更大,離岸人民幣賣盤增加,導致人民幣離岸匯率向下。
而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在其微博中表示:“人民幣兌美元連續跌停,而最近金磚國家和亞洲貨幣都弱,非獨立現象。”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發佈的報告則表示,市場對人民幣貶值預期導致資本流入減緩是推動人民幣對美元回落的直接原因。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反映了市場投資者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擔憂,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正在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