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隨著網絡購物的快速發展,快遞成為其不可或缺的“夥伴”。但近日不少市民向記者反映,原本三四天就能到的快件現在七八天才能拿到手,快遞變成了“慢遞”。
記者調查發現,時值網購高峰,許多快遞公司出現了“爆倉”的現象,再加上柴油緊張,才導致快遞“腳步放慢”,不僅影響了市民正常收件,也讓網絡賣家叫苦不迭。
陳女士在網上購買了新鮮的台灣有機草莓,為了能嘗鮮還特地選擇了航空快遞,快遞公司承諾兩三天到貨,結果等了八天才盼來包裹。打開一看,草莓已經成了“草霉”,沒法吃了。
有陳女士這種遭遇的消費者不在少數。一位網店賣家十分委屈地説,快遞公司倉庫爆滿,網購商品出現了大面積送貨延遲,直接導致客源銳減,生意難做。對於民營快遞公司來説,快遞量的激增本是“利好”,現在卻變成了“利空”。一旦快件量的增加峰值超過了自身的服務能力,就會出現“爆倉”,甚至虧損,業務量越多,虧損越多,漲價成為了民營快遞企業的一個必然選擇。因此,造成一個怪現象:服務態度差了、速度慢了,快遞的費用卻不降反增。一個月前,各家快遞公司就陸續上調快遞價格,例如圓通發往蘇浙滬地區上調了1元;韻達、申通、中通快遞的蘇浙滬快遞費用,也從5元漲價到了6到8元。
“誰都知道漲價會造成客源流失,但不漲價,我們收一件虧一件,”某市郵政速遞物流公司總經理張勤波表示,目前整個快遞行業都處於運能不足的問題,配套跟不上發展速度。“基本上前幾年一到四季度,快遞行業都會出現一些爆倉的情況,只是今年持續的時間更長,情況更嚴重。”(揚子晚報 楊 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