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北京12月3日電(記者胡浩、顏昊)記者3日從正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三屆全國骨科學術會議暨第六屆COA國際學術大會上了解到,為研製出經濟、實用、可靠、符合中國人生理特點的醫療器械,降低産品價格,我國目前正著手建設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人工關節産業鏈。
在治療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等疾病時,經常需要採取人工關節置換的治療方法,以幫助患者減輕關節疼痛、恢復關節的生理功能。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我國骨科醫生共實施人工關節置換術約20萬例。但目前進口産品佔據了我國人工關節市場的主要份額,其價格往往是國産同類産品的2至3倍。以髖關節為例,國産人工髖關節的價格約在2萬元至3萬元之間,而進口的則高達4萬至5萬元。
為扭轉人工關節等高端醫療器械主要依賴進口的不利局面,提升醫療器械産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我國目前已著手打造包括人工關節在內的醫療器械産業鏈。
據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科醫院院長王岩教授介紹,今年6月,“十二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典型人體器官組織替代與修復用關鍵材料技術研發”主體項目已由科技部批准立項,這一項目將針對突破高端醫用材料和製品的設計、加工、表面改性及規模化生産關鍵技術,研發出20種以上符合中國人特點的人工關節、創傷和脊柱內植物等高端醫療器械。
他介紹,通過聯合有創新意識的臨床醫生、原材料供應方以及內植物生産廠家,共同打造生物醫用材料産業鏈,推動人工關節、種植牙和心臟支架等産品國産化,患者經濟負擔有望減輕三成以上。
作為國産人工關節産業鏈的顧問專家,解放軍309醫院關節外科主任黃迅悟介紹,進口人工關節價格較高,而且大多是按照歐美人種的解剖、生理特點設計的,臨床應用中存在解剖形態與亞洲人種不匹配等問題。國産人工關節如果按照亞洲人的體型特徵量體裁衣,將更符合中國患者的需要。
他建議,為進一步提高國産人工關節的産品質量,應密切聯絡設計研發和臨床使用這兩個關鍵關節,使産品經過從科研到臨床,再從臨床到科研的反復“磨礪”,從而提升國産人工關節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