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樓市成交“火爆”的年代,市場供求關係的不平衡體現在話語權嚴重向賣方傾斜,貸款購房的消費者極少獲得開發商在折扣方面的讓利。而目前隨著滯銷加劇,樓市天平漸向買方市場傾斜,項目打折促銷的數量增多、力度增強。
心理價位降價20%
連萬科集團總裁鬱亮也不敢直言的降多少才是合理水平的事情,近日在北京樓市出現了答案。
亞豪機構統計數據顯示,近期,北京市5個典型降價項目“以價換量”效果卓著,包括了中弘 北京像素、中建 玲瓏山、京貿國際城等,在大幅降價後的1-2個月內銷量的平均增幅超過了10倍。其中,通州區京貿國際城尤其顯著,項目在10月進行了今年的第二次調價,調價後的10月、11月成交均價不足1.5萬元/平方米,相比之前兩個月下降24%,而2010年該項目的月度成交均價曾高達27767元/平方米,降價後的10月、11月累計銷量達155套,實現超過20倍的增長。
亞豪機構副總經理高姍分析,時至年底,企業和購房者從銀行獲得的資金都在緊縮,信貸成本也大大提高,目前部分銀行甚至已經全面暫停針對房地産的信貸業務,包括首套購房貸款,而企業歲末的各項應付款項又迫在眉睫,2011年銷售回款不足,使得企業資金缺口的風險陡增。然而,淡市環境之下,産品特色、營銷方式已不再見效,項目只得依靠“降價換量”來促成交,從市場反饋來看也確實成效卓著,降價樓盤的銷量呈幾何倍數增長。顯示出在樓市幾輪跌宕之後,購房人“買漲不買跌”的心態已經過去,反而更多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