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海外巨頭阻擊中國面板業遭遇5年之殤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1日 09: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幾年後,不知中國液晶面板業是否會重現當初CRT崛起與隕落的一幕。後者目前開始有了一些空間,隨著行業陷入低潮,韓日、台灣地區面板巨頭開始收縮投資,而中國大陸投資高昂的兩大項目則已量産。

  “對華星光電、京東方兩個國內高世代項目來説,現在的市場環境最困難。”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平板顯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華給出了相反的判斷。

  他説,産業經營困難,確有外部原因,但就大陸來説,來自日韓和台灣地區面板巨頭的策略打擊比以往更重。一年多來,中國政府、企業決心獲得面板業話語權的行動,已引發新壓制。

  這似乎不是陰謀論。海外巨頭阻擊中國電視上遊佈局,《第一財經日報》過去曾多次報道。它幾乎導致中國面板業足足落後5年,甚至已錯過液晶電視市場第一波黃金增長期。

  5年之殤

  谷至華説,大陸做面板,是要拿到産業話語權,再難也不能放棄,這是中國“最後一搏”。

  眼下,日韓、台灣地區面板廠正持續營造一种經營困難、大降價的氛圍,目的在於衝擊步入量産期的大陸企業,尤其是韓國三星,虧損根本不會傷筋動骨。

  本報據公開資料統計,過去6年,三星面板應為“業務”除今年表現大差,一直大賺,累計凈利約83億美元,年均10多億美元;同期,LGD除2006年虧9.33億美元外,凈利達49.32億美元,年均達8億美元。

  日本夏普面板規模僅列全球第五,比韓國雙雄小得多,但同期凈利累計約24億美元,凈利率更出色。

  名列全球第三、第四的台灣奇美與友達,過往日子也很滋潤。同期友達累計凈利達38.44億美元,奇美累計凈利達13.74億美元。

  數據顯示,2007年至2008年兩年,五大巨頭最賺。三星面板同期凈利達41.3億美元,LGD約33.6億美元,友達約30.2億美元,奇美17.4億美元,夏普約13億美元。

  同期中國大陸企業深陷困局。幾天前,TCL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東生與朋友聊天時,不經意提起5年前深圳聚龍項目,以及與夏普長達4年的馬拉松談判,心中極為痛楚。

  2006年,深圳市國資委直屬的深超公司與TCL、創維等4家彩電企業成立聚龍光電,計劃合建一條6代線,因各方資金籌集、規劃方向不一,項目最終無果而終。

  “當時聚龍光電項目的技術供應方是夏普。”TCL集團一位人士透露,其他參與方退出後,深圳市政府、TCL繼續與夏普商談引進8.5代面板項目。

  沒想到一談談了3年。2009年中,雙方因專利費問題告吹。該人士説,夏普設有很多“霸王條款”,TCL方面根本無法承受。

  另一被耽擱的合作案則是京東方、上廣電NEC與龍騰光電的“三合一”項目。2006年底,三方曾簽協定,擬整合各自業務共同做大,次年6月底前達成目標。但不久遭遇三星、夏普及LGD各個擊破,加上産業轉暖,最後失敗。

  3年後,上廣電NEC破産,龍騰借殼ST太光上市擱淺。京東方盡力掙扎,多次增發落實了合肥、北京項目,但受困折舊壓力,一直未真正贏利。

  6年過去,中國市場成了海外巨頭盛宴。即便是拉動內需的“家電下鄉”政策,幾乎沒有本土面板企業的油水。

  産業鏈尷尬

  DisplaySearch數據顯示,過去2年,液晶電視市場增速由最初90%迅速下滑至20%~30%。中怡康數據走勢類似。

  外界預計,2011年全球出貨增長有限,其中一路高歌的中國市場甚至會負增長。過去一季,巨頭都將中國市場疲軟列為業績下滑的原因。

  2009年國內彩電廠家高層曾宣稱,中國液晶電視市場將進入黃金10年,如今看來可能淪為一句口號。TCL集團一位高層説,如果2006年、2007年項目談成,或下定決心自己做,應該不會錯失增長期。

  看上去,剛投産的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8.5代線沒趕上節奏。面板價已持續下滑16個月,巨頭表示已達成本價,年中甚至低於成本。

  兩大本土項目眼下處於量産爬坡期,明年上半年,京東方8.5代線將滿産,華星光電明年底滿産。但明年的面板和液晶電視市場不明朗。

  一是設備折舊。群智諮詢研究總監李亞琴説,面板尺寸越大設備折舊額越高,一般折舊成本佔面板總成本15%。設備折舊期一般7年,夏普、三星等巨頭投資早,將更快完成折舊,等於將增加15%的利潤空間,可靈活地調整價格。

  LGD、三星、友達高世代線將在2014至2015年折舊結束,華星光電和京東方最快完成折舊要在2017年。

  深超光電董事長于忠厚去年曾對本報説,華星光電的投資比三星等晚了2到3年。如果再晚,巨頭一降價,本土一投産就會虧損。

  産業鏈孱弱是另一風險。李亞琴説,面板上遊材料是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膜和液晶分子,成本佔面板總成本約80%。而它們主要掌握在三星與康寧合資公司、LG化學等海外企業手中。即使中國面板生産成熟,也無法從根本上擁有成本競爭力。目前彩虹、東旭、盛波等本土企業也在佈局上遊,但離自主很遠。

  不過,李東生説,LG化學和旭硝子已積極配套華星光電,在中國設廠會轉移部分技術。通過産品上市和技術人員流動,會將先進技術擴散到中國企業,帶動上遊材料環節本土化。

  谷至華説,中國高世代項目困難是必經過程。CRT電視仍未退市,液晶平板業至少還有20年發展期。如果掌握話語權,中國將在製造、研發方面成為重鎮。

  至於OLED,他認為那是巨頭的迷魂陣,目的在於動搖大陸發展面板業的信心。否則它們過去兩年也不會發生重大調整。而材料部分,一旦中國面板製造形成規模,海外企業肯定搶著來配套。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當年CRT顯像管國産化造就了今天中國彩電巨頭市場格局,穩定了中國市場。今天的液晶面板,不僅可以穩定中國市場,還可以搶食過往由國際巨頭把握的新興市場。過去CRT技術時代,中國産業落後十年,液晶面板只落後五年,但有了液晶面板本土化産業鏈,也許在下一代顯示技術上,中國只會落後一兩年,甚至與國際巨頭處於同一起跑線。

熱詞:

  • 長虹等離子
  • 中國電視
  • 面板業
  • 京東方
  • 中國彩電
  • 光電
  • 華星
  • 夏普
  • 面板價格
  • 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