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民營油企再進美國市場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30日 11: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尹一傑

  國有石油巨頭極力挺進大洋彼岸的美國大陸時,受政治因素影響更小的民營油企也找到了成功進軍美國市場的路徑。

  11月28日,業務重心一直偏居吉林松原的MI能源發佈公告,稱已收購美國一個油氣租約區塊25%的權益,該區塊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韋德郡DJ盆地的Niobrara層,總面積為7450英畝。

  資料顯示,Niobrara屬於頁巖油氣層,目前的開採作業採用的是專為在Bakken和Eagal Ford地層研發的水平井鑽井和多層水力壓裂完井技術。

  今年2月,中海油曾作價5.7億美元也購買了美國切薩皮克能源公司在科羅拉多州的Niobrara頁巖項目的33.3%股份。

  而與中海油的單刀直入不同的是,本次MI能源探路美國本土的戰略則更為靈活。

  公告中指出,MI能源的此次收購是與一家名為Pacific Energy Development Corp。(以下簡稱“PEDCO”)的美國私營油氣公司合作予以實現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報此前報道的另一家神秘民營企業——汪和羅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汪和羅石油公司”)打入美國上遊勘探業務的收購案也有新動作。

  一名接近汪和羅石油公司的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獨家透露,汪和羅石油公司或將於近期在美國本土再下一城,而對於此前宣稱的收購油田儲量,該知情人士也做出了澄清。

  “之前發佈的汪和羅公司收購美國Tempo油田的消息中,提到的該油田的1863億桶遠景儲量數據存在錯誤,工作人員落下了一個小數點,實際數據為1.863億桶。”上述知情人士説。

  民企曲線打入美國

  與其他國家不同,美國當局針對國內各産業的政策保護極為嚴苛,相比之下,石油産業則是美國法律條款最為完備的保護對象。

  “美國對待國內自然資源的態度一直都帶有遠瞻性,他們遵循的原則是,將儲量豐富的資源保護好留給子孫,而將一部分開採難度大、儲量較少的區塊交給民營公司。”中石油前資源局局長查全衡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也正是因為這一戰略之舉,能成功獲取美國大規模油田區塊的國際石油巨頭寥寥無幾,但在由政策法規構建的銅墻鐵壁下,一向在國際市場張弛靈活的國內民營油企卻找到了新的跳板。

  本報記者注意到,此次收購中,PEDCO在獲得Niobrara資産的50%權益後又以零對價將31.25%的權益轉讓至MI能源以及雙方成立的合資公司Condor Energy Technology LLC(以下簡稱“Condor”),其中,MI能源和PEDCO分別持有Condor80%和20%的權益。

  “張瑞霖一直都想把企業做成國際型公司,MI與中石油吉林油田的合作期只有20年,到期後繼續承包的可能性已經很小,因此MI需要抓住時機擴展更大的空間。”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一名此前與MI能源董事長張瑞霖有所接觸的民企人士對本報記者説,“與美國本土的民企合作無疑是逐步打開美國大門的可選之路。”

  事實上,張瑞霖的野心或許不止於此,國內尚未大規模開發的頁巖氣則可能是MI能源瞄準的下一個必爭之地。

  本報記者注意到,在MI能源發佈的公告中,合資公司將作為Niobrara油氣層的作業者,並聘請一家名為South Texas Reservoir Alliance(以下簡稱“STXRA”)的休斯頓公司進行鑽井計劃。

  資料顯示,STXRA在鑽井作業等方面擁有豐富經驗,曾在德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先後參與了三十多口水平井的鑽井和多層力壓裂的完井工作。

  而MI能源對此也直言不諱,稱“本次收購將使本公司接觸到用於開發頁巖油氣的技術”,“並獲得勘探開發頁巖氣油氣的關鍵技術,而中國市場也需要此技術。”

  中海油一名內部人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坦承,雖然國土資源部此前已經針對國內的頁巖氣區塊組織了數輪招標,但國內真正擁有先進開發技術的企業卻極為稀少。

  “民營企業的情況不清楚,但國有石油公司目前主要還是依靠與國外公司合作,逐步學習。”上述中海油人士説。

  神秘“汪和羅”現身

  在MI能源宣佈打入美國市場之前,汪和羅石油公司也宣稱成功收購了美國油田,並“成為目前在美國收購油田面積最大的民營石油企業”。

  消息一齣,輿論譁然,針對此前外界的質疑,一名朱姓的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汪和羅石油公司的美國收購案進展順利,並即將在香港上市。

  “籌備上市的工作已經交由中銀國際負責,目前汪和羅石油公司還在與美國一家石油公司洽談第二個收購項目。”而對於汪和羅石油公司的具體詳情,上述知情人士則以幕後老闆“低調”為由拒絕透露。

  本報記者獲悉,這家此前鮮為業內所知的汪和羅石油公司曾一直活躍在蒙古與烏茲別克斯坦,先後涉足過煤炭、天然氣等多項能源業務。之所以取名汪和羅石油公司,則源於兩大股東的各自家族姓氏。

  與此同時,本報記者還獲知,汪和羅石油公司收購的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Tempo油田正是用蒙古、烏茲別克斯坦的部分能源項目與美國另一知名家族交換所得。

  “現在美國的項目談判還在進行,同時也因為汪和羅石油公司的身份有些特殊,有些細節目前還不便披露。”上述知情人士説。

熱詞:

  • 汪和羅
  • DJ
  • Bakken
  • 水力壓裂
  • 油企
  • 石油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