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大調控下的房企轉型之路 “魯能模式”能否複製?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4日 15: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搜房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熟悉房地産行業的人士都知道,樓市興旺熱點頻出的時候房企之間拼的是銷售量和市場份額,調控來臨的時候考驗的則是品牌塑造的功力。現如今各大城市限購限價令密集出臺,又到了考驗房企品牌內功的時候了。

  為何這麼説?猶想2007年底,王石一句“拐點論”不僅將萬科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更令其在後來坐穩了房企銷售的龍頭寶座。又如2009年,原本偏居廣州的恒大借助“成本價開盤”和介入體育的品牌策略突然崛起,到如今發展勢頭也相當強勁。

  近期,山東房地産巨頭魯能大有後來者居上之勢──就在全國各地熱議教育、地産如何聯姻的時候,被媒體譽為山東第一教育大盤的魯能領秀城橫空出世,讓教育地産這個模糊概念找到了新的定義。一時間,業內人士紛紛側目,密切關注魯能模式。

  就目前而言,教育地産的辦學方式有民辦公助、公辦民助兩種,基本模式是開發商出地、出資金,在校舍、設備等硬體上投資,並負責硬體設施的維護管理;學校出師資,負責日常教育教學管理。此種辦校方式的好處顯而易見:開發商與學校達成最優資源組合。尤其將教育作為産業看待的開發商,將會把辦校放在與地産開發同等重要的位置。

  然而問題在於,按規定,目前的建設項目多數由開發商建好教育設施交給教育部門,由教育部門來管理。這就意味著開發商要將自己投資的教育設施無償轉讓給教育部門,而這一部分投入將由企業資金消化。

  因此,許多開發商出於成本的考慮,沒有將小區教育設施交給教育部門興辦義務教育,而是引進民辦教育。民辦教育的介入可以為開發商減少很多負擔,甚至可以為開發商帶來可觀的收益。

  為此,配套建設的學校産權成為問題。而按照不同解釋,類似的學校應該由開發商建設,最終由教育部門接管,成為國家教育資産。對於這一説法,目前似乎並沒有統一,各地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然而,魯能領秀城模式卻與眾不同,在引進名校資源的基礎上真正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優化。做到了在以往的教育地産“借力”及“牽手”名校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民校公管”。學校建成後,將其無償交還給當地的教育部門管理,讓“地産”與“名校”及政府統籌管理的優化結合,在助力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同時,也獲得了政府、業主、開發商的共贏。

  顯然,領秀城所採取的辦學模式較之於以往教育地産的模式更進一步,其更多體現地産企業對教育及社會責任的同時,更是對地産發展模式的有益嘗試。目前魯能模式已經得到眾開放商的認可並逐步推廣。

  由此可見,魯能領秀城的這種新型辦學模式真正實現了“地産”與“名校”及政府統籌管理的優化結合,其在充分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優化的同時,更將項目本身的定位和品質提升到新的高度,值得所有正遭遇行業發展瓶頸期的地産商們思考。

熱詞:

  • 魯能模式
  • 地産
  • 開發商
  • 房企
  • 教育部門
  • 教育教學管理
  • 領秀
  • 名校
  • 學校
  • 公辦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