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張培剛教授,98年的傳奇人生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4日 09: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湖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圖為:張培剛先生。

  華中科技大學一號樓的201室、202室,是張培剛教授晚年的住所。走道裏整齊地堆放著一些雜物,一輛折疊起來的輪椅靜靜地靠在墻邊上。

  如今,輪椅已經永遠失去了它的主人。這位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的著名經濟學家,走完了他98年的傳奇人生。

  張培剛與韓德培、吳于廑,有“哈佛三劍客”的戲稱:他們都是上世紀40年代前期在哈佛大學求學的優秀中國留學生;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的兩年裏,又先後接受國立武漢大學校長周鯁生先生的邀請,回國到武大任教,成為當時“海歸派”的代表性人物。

  “哈佛三劍客”相繼辭世。但在他們的人生軌跡上,一顆報國的赤子之心始終跳動著。

  1941年,張培剛考取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公費生,赴哈佛大學學習。那個時候,中國還很落後,許多外國人瞧不起中國,張培剛心裏憋了一股氣,發奮讀書,要為中國人爭光。

  為了探索貧窮落後的中國如何走上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張培剛選擇了《農業與工業化》的題目作為博士論文。這篇論文獲哈佛大學1946-1947年度經濟學科最佳論文獎和大衛威爾士獎,他成為東方獲得此獎的第一人。《農業與工業化》被國際經濟學界認為是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之作。被列為《哈佛經濟叢書》第85卷,1949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1951年,被譯為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版在美國再版……

  張培剛曾回憶説:“如果沒有我青少年時期在農村的親身經歷和生活感受,沒有我大學畢業後走遍國內數省,先後6年的實際調查,特別是如果沒有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我是寫不出這篇博士論文的。”

  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張培剛本來有機會選擇金錢、地位、榮譽,但他都義無反顧地捨棄了。他選擇回國,任武大經濟係教授兼系主任。

  雖然文革期間,張培剛受到批鬥,寶貴的學術時光一度耽擱,但他的赤子之心依然滾燙。改革開放後,65歲的張培剛重返學術舞臺,投入到研究與教學中。

  上世紀80年代,面對西方發展經濟學正在走下坡路,而世界上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並未發展起來的現狀,張培剛再次扛起開拓創新的大旗,全面系統地提出建立新型發展經濟學的思想,引導發展經濟學走出困境。1992年,他主撰的《新發展經濟學》出版,為發展經濟學實現新的突破和飛躍作出了重大貢獻。

  1998年,張培剛教授以85歲的高齡擔任博士生導師。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曾評價説,張培剛是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這在國內經濟學界是沒有爭議的。因為他最早建立起自己的、適合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

  愛國與求真是張培剛教授人生道路的主旋律。他常説:“我們作為中國人,不僅要在經濟上爭氣,早日擺脫貧困,做到真正振興和發達,而且在學術上也要爭氣,早日擺脫落後,做到真正獨立和繁榮。” 記者 韓曉玲

熱詞:

  • 張培剛
  • 1941年
  • 傳奇人生
  • 人生道路
  • 農業與工業化
  • 人生軌跡
  • 國立武漢大學
  • 庚款留美
  • 新發展經濟學
  • 哈佛經濟叢書
  •    

    搜索更多張培剛 1941年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