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婚宴紅包應是一種祝福,而不是負擔。
臨近年底,婚禮扎堆。在熱熱鬧鬧的結婚大潮中,送紅包成了讓許多人頭痛的事情。送多少合適?一面之緣的“朋友”的婚禮,要不要去?物價上漲,紅包要不要“與時俱進”?200元的“最低行情”要不要突破?有人感嘆,婚宴請帖就像“紅色炸彈”,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送多了心疼,送少了沒面子。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從5角錢到500元
李先生告訴記者,臨近年底,朋友結婚特別多。他大致算了一下,這些紅包加起來都超過他半個月的工資了。和李先生一樣,不僅是婚禮,還有喬遷禮、滿月禮、升職禮等,基本上每家每戶每月多多少少都會遇到幾件需要出錢的事兒。
李先生是1980年結婚的,他向記者回憶起了當年結婚時的情形。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收入水平並不高,當時每個月工資也就20多元,送禮金的時候都是幾個人湊錢來買一個暖瓶,或買一個洗臉盆什麼的,有的出5角錢,最多的也就是出1元錢。他結婚的時候,單位的全體同事“拼禮”共同送了一件床單,每人平均花費5角。對照現在參加朋友的婚禮,自己要出200元至500元,30年間份子錢漲了近1000倍。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3年內,婚宴價格大約上漲了50%。幾年前,一桌婚宴只要五六百元,這一兩年來,海口高星級酒店幾乎找不到1000元以下一桌的婚宴酒席。一婚慶界人士分析説,婚宴價格上漲還體現在煙酒、鮮花、糖果上,以及與之相關的司儀、婚車等費用。
市民坦言“傷不起”
按常理,物價節節攀升,“份子錢”當然也得跟著“鼓起來”才合適,但“並沒有跟著一起漲的工資”,讓不少赴宴的市民坦言“傷不起”。
剛到某廣告公司上班4個月的羅珊珊是位85後,10月份以來,她接連收到同事、同學以及朋友的4個結婚請柬,這還不算11月份電話通知要結婚的朋友。“從10月份以來,我每參加一場婚禮,就像趕場一樣,連飯都來不及吃。”羅珊珊無奈道,“有幾對結婚的雙方還都是同學,所以紅包是雙份的。”
羅珊珊現在的月收入為2000元,除去房租以及日常衣食行等開銷,往往到月底就捉襟見肘了。而從10月份以來,為了給朋友包紅包,她現在已是外債一身。
李梅在金龍路一私企任會計工作。由於剛來海口不久,沒有什麼朋友,只和本單位的同事熟悉,但是最近收到不少結婚請帖。“我們單位年輕人多,一結婚都是一個時候,誰讓年底結婚是個好時間呢?”她犯愁了,“我和他們只是一面之緣,算不上熟悉,可是對方還是送來了請帖。不去吧,都在一個單位,抬頭不見低頭見,對以後的工作不利。去吧,覺得挺虧的。”
調查中,大多數市民抱怨,一收到婚宴請帖就害怕,就要琢磨到底包多少錢算合適?送多了,自己承受不起;送少了,又怕新人不高興;另外,有些新人只是見過一兩次面的,不去不合適,去又覺得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