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深圳11月19日電(記者吳濤、陳煒偉)我國糧食流通總量約佔糧食年産量的50%,流通量巨大。如何在流通領域保證糧食安全,是我國糧食安全保障工作中的重要環節。隨著科技不斷發展,糧食流通跟蹤設備、糧食安全追溯等新技術不斷出現,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上了一道新的“保險”。
在深圳舉行的高交會上,國家糧食局、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省糧食局簽署了糧食物聯網技術示範應用合作協議,將聯手加強物聯網在糧食流通領域的研發和應用。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産業司副司長徐建平在會上説,糧食行業是傳統行業,負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任務。而保障糧食安全不僅要依靠科學的管理,更要依靠信息技術。實現糧食流通管理的數字化、智慧化、可視化,以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大量先進的信息技術已經在糧食行業應用,而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影響著行業管理模式的變革。
國家糧食局副局長吳子丹説,與其他行業的信息化建設相比,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起步慢,差距大,還存在技術發展不平衡、信息孤島、人才缺乏等問題。而作為人口大國,我國儲糧數量大、儲期長,而且糧食流通量大。每年北糧南運的運輸量約佔糧食總産量的10%,跨省流通量約佔糧食年産量的30%,糧食流通總量約佔糧食年産量的50%,糧食流通領域儲藏工作顯得極其重要。
對此,“十一五”期間,國家糧食局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糧食流通領域的信息技術研究和應用。江蘇糧食局與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基於RFID技術的區域糧食物流示範項目已經在江蘇省取得良好效果。研發的智慧糧情檢測、低劑量環流熏蒸、智慧通風、高效穀物冷卻等“四合一”技術,已經在1000多個中央儲備糧庫推廣使用。
“目前我國以信息技術帶動的糧情測控、自動通風,環流熏蒸等綠色儲糧技術已經步入世界糧食儲藏先進水平。針對北糧南運數量逐年增加情況,在糧食物流與電子交易領域建立了糧食全程質量追溯、追蹤監控,優化物流方式,減少搬運次數,減少物流過程中的糧食損失,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信息化在糧食物流方面的應用,對加強在途糧食監控,實現糧食質量全程可追溯,最終實現糧食流通的現代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吳子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