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前兩天,總額為71億元的2011年上海市政府債券開始招標發行,發行分為兩期,分別是36億元3年期和35億元5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債券,中標利率分別為3.1%和3.3%,將於11月16日起計息。本報駐上海記者發來消息稱,這次的上海地方債大受追捧,發行第二天即完成招標,認購額超過3倍。
大約一個月前,財政部公佈,經國務院批准,上海、浙江、廣東、深圳等5省市開展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有媒體評論認為,隨著上海發行地方債,以及廣東省財政廳宣佈將於本月18日自主招標發行69億元地方債,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由此“開閘”。
批准和允許地方政府自行發債,對於地方政府而言,無疑是一大好事。地方政府辦地方之事,沒有錢是萬萬不能。但必須承認的是,除了大規模銀行借貸,以及包括“土地財政”在內的通過組建各種平臺直接融資,目前地方政府的融資手段單一。其直接結果是,地方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賴土地財政,不得不更多地靠“賣地為生”,搞得房地産市場亂象叢生,房價持續增長,百姓意見很大,而政府過慣了吃土地飯的日子,再想回過頭來調控房地産已經倍感困難。就此而言,通過發行地方債,拓寬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不僅使政府的融資手段多元化,還可以改變地方政府的融資結構,肯定是有積極意義的。
當然,“欠債還錢”是最通俗的常識。地方政府在大舉發債的同時,必須注意到可能存在的金融風險。過去有研究資料表明,美國、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體政府的主要融資手段大多通過債券市場來實現。比如,今年一季度,美國政府發行債券的總額即為2948.50億美元。相比較之下,中國政府通過債券市場直接融資的比重相對非常小。但是必須指出,美國等國家在發行政府債券方面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積累了許多經驗。儘管如此,美國仍有地方政府宣佈破産的先例,歐洲一些國家更是因為借債過多、償還壓力過大而痛苦萬分。顯然,我們必須在學習國外政府融資方面的成功經驗的同時,警惕那些失敗的、慘痛的教訓。
對於熱心追捧地方政府發債的社會公眾來説,積極踴躍地認購政府債券,是多了一些理財的路子,也是借此表示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而從政府的角度説,既要善於做債券發行的宣傳推廣工作,保證融資過程的順利。同時也應該充分向公眾解釋清楚相關知識,説明什麼是“地方政府債”,説明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與“自主發債”的區別。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該告知,發債規模限額、期限結構、利率水平、結轉和到期還債方式等等內容,甚至需要告知地方政府所發行的債券以什麼方式進行擔保,最終的償還者是誰。如此,才能保證讓投資者放心、安心。
我們以為,更為重要的不是“自行發債”或“自主發債”,也不在於發行多少債。關鍵的一個問題是要把通過發債融資弄到手的錢管好、用好。毫無疑問,這對地方政府是一個新挑戰,是對其工作的一種新推動。比如,有關地方政府的預算編制工作需要加強了,財政收支需要更加透明了,“三公經費”不僅要更公開,而且要更為精打細算了,等等。如果能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也可視為地方政府試行自行發債的一個重要收穫。(高初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