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新網11月11日電 香港《大公報》11日刊文説,進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以後,中國最大的優勢在於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13億國民的潛在需求是我國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能否善用這種戰略資源,通過自主創新和內需升級提升經濟的發展潛力將成為決定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通過有針對性的經濟發展規劃,在對外開放的基礎上優先對內開放以提升國內産業的競爭力,這將成為中國式突圍的重要特點。
文章摘編如下:
1721年,英國國王喬治一世在英國議會開幕時對英國經驗概括為:“輸出製成品並輸入原料,對於公共福利的促進顯然是再有利也沒有的。”喬治一世的盛世箴言高度概括了近300年全球經濟版圖變遷的核心原則─産業鏈價值轉移。
美國、德國、乃至日韓等國經濟的崛起無一不是通過擺脫以原材料供給為基礎的依附型發展模式,從而走向自主經濟增長道路。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國家經濟起飛階段,為了保護國內落後産業的發展,“高關稅保護主義戰略”幾乎成為這些國家共同的選擇,但這也許並不適合當前全球經濟的發展特點。
“十二五”期間,眾多專家學者探討最多的話題之一即為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撰文稱,“二戰以後,許多國家經過努力都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之列,但在中等收入轉型過程中,大多數國家經濟結構和社會轉型之後,一直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線上。”實際上,這些國家面臨的問題和當時美國、日本等國家面臨的問題類似。只不過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及全球産業價值鏈的不斷發展,工業、農業及服務業等産業的價值分佈表現為高端環節和低端環節的分野。
進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以後,中國最大的優勢在於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13億國民的潛在需求是我國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能否善用這種戰略資源,通過自主創新和內需升級提升經濟的發展潛力將成為決定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通過有針對性的經濟發展規劃,在對外開放的基礎上優先對內開放以提升國內産業的競爭力,這將成為中國式突圍的重要特點。而這也將決定中國能否在未來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地形。(扈亮、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