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目前,我市非職務發明人的專利申請量以60%—70%左右的速度在逐年增加。”在昨日閉幕的第五屆中國專利周重慶專利交易展示會上,市知識産權服務中心副主任洪昶稱,儘管申請量在逐年上升,但相關數據顯示,非職務發明人專利成果(即民間專利)的轉化率卻不足一成。
民間專利佔多數
據了解,在本屆專利周上,共有121位非職務發明人的本土專利集體亮相,其中很多都是來自於日常生活的個人創新,如多功能保鮮膜切割盒、壁挂旋轉折疊式節水座便器等。
比如多功能保鮮膜切割盒,盒口設計了一個隱形的刀片,只需輕輕地滑動上面的按鈕,保鮮膜就被輕鬆地割開。“在家使用保鮮膜時,曾經被保鮮膜盒子的刀片劃傷過,這讓我覺得,使用保鮮膜會有安全隱患,於是就自己動手設計了這款專利産品。”發明人謝秀輝告訴記者。
“民間專利在我市每年的專利申請總量中佔了大部分,這一方面説明人們的專利保護意識在逐漸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人們創新能力增強的結果。”洪昶説,專利並非想像中那麼神秘,很多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或想到的小創意,都可以申請專利。
資金缺乏讓專利轉化難
要想讓專利成果進入市場,實現創新與産業的對接,還需要“孵化”。在這一過程中,資金的投入至關重要。
“對個人而言,資金缺乏成為實施專利轉化的主要障礙之一。”洪昶介紹,部分專利的創意雖好,但市場推廣起來就存在很多困難。
他舉例説,在本屆專利周上,一位非職務發明人針對目前煤氣罐的用戶,發明了一種甲醇燃料。相對每罐100多元的煤氣罐來説,每瓶甲醇燃料只需六七十元,價格便宜,而且熱效能更高,更環保。“但要使用這種甲醇燃料,用戶需將目前使用的灶芯更換為專門的灶芯才行。”洪昶稱,這樣的結果是,前期可能會投入大量資金免費為用戶更換灶芯,推廣甲醇燃料。這對於勢單力薄的非職務發明人而言難以承擔,增加了産業化難度。
政策傾斜、搭建平臺讓專利找到“好婆家”
如何擺脫專利成果最後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應建立完善專利技術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質押貸款、風險投資、證券化等多元途徑,幫助專利成功實現轉化。”市知識産權局有關負責人説,專利成果轉化的關鍵是資金問題,用專利做抵押,較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而且代價相對低、更方便,能有效緩解融資難的問題。
此外,我市還積極搭建專利項目與企業的對接平臺。該負責人稱,通過專利周的活動,讓小企微企和非職務發明人專利技術(産品)得到展示、交易、轉化,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産業化;另外,今年國家專利技術(重慶)展示交易中心還在重慶工業服務港設立了分中心,除了提供免費的專利展示和技術轉讓平臺及法律諮詢等服務外,還將依託工業服務港的資源優勢深入全市各個工業園區,實現專利項目發明人和園區企業的近距離對接,讓專利項目找到“好婆家”,成功實現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