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價格“過山車”折射農村空心化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9日 07: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關於農産品價格高漲的熱議還未降溫,各地又紛紛出現農産品“滯銷、暴跌”的現象,大蒜、生薑、土豆、白菜等品種“菜賤傷農”的故事不斷上演。

  不少分析將農産品價格“過山車”歸因于信息不對稱、流通不暢或者貨幣供應的問題。於是,大力建設信息平臺、推動産銷對接,成為減少價格大幅波動的主要政策建議,這無疑是合理的。

  然而,一個很容易被忽視卻更為根本的原因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廣大農村出現空心化和老齡化現象,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民已成市場經濟中的最弱勢群體,既沒有提高生産經營水平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也缺乏能力去提高生産經營水平。

  有人責怪農民短視,盲目擴大規模導致下一期農産品供過於求,但問題是,當整個社會熱衷於賺“快錢”的時候,農民同樣希望在價格大漲時大賺一把,這時沒有理由“教導”農民長遠考慮、合理生産。

  “懶莊稼”,這個詞形象地説明,由於農業生産太累、比較收益太低,很多農民不願意加大投入進行精耕細作。這種要素的投入不僅包括生産資料、勞動時間的投入,還包括智力的投入,包括對生産的統籌規劃。

  在這樣的逆向刺激作用下,絕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留下的是婦女、兒童和老人,這成為了維繫中國農業生産的“386199部隊”。很難想象,即使建立了全國聯網的農産品信息平臺,這些從事農業的人怎麼能夠很好地利用信息來選擇生産行為。

  今年以來,作為大宗農産品的棉花同樣經歷了價格暴漲暴跌的行情。一位曾多次去棉區調研的專家告訴筆者,棉農大多沒有什麼文化,也不會上網,沒有渠道了解全國的種植情況和價格信息,都是到這邊問問種植大戶,到那邊問問收購商。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農民逃離土地,逃離農業生産,傳統鄉村社會日益衰敗,而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沒有及時建立起來。現在,從事農業服務沒有多大的吸引力,金融保險機構不願意來,農業技術人才不願意來。農業部部長曾對農業大學的學生們説,現在基層農技推廣站和畜牧獸醫防疫站的工作人員年齡偏大,近年來進的人很少,“再過十年,誰來保證農業技術的推廣?”

  如果不能解決上述種種問題,防止農産品價格大起大落的政策效果無疑會大打折扣。

  近年來,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同時,隨著工商資本的進入和合作社的發展,一些地方農業生産的組織形態在發生變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逐步提高。但是,總的看來,農村“小生産、大市場”的矛盾依然突出,農村空心化所産生的一系列癥結依然存在。

  只有走出農村空心化的困局,真正讓農民覺得從事農業生産有尊嚴、有利可圖,吸引更多有知識、懂經營的人才加入到農業生産隊伍中,農民才會有意願、有辦法提高規模化水平、獲取市場信息、通過合作提高價格談判能力、規避市場風險。如此,農産品價格“過山車”行情即使再次出現,也不至於引發對於“菜賤傷農”的過多擔憂。

  

熱詞:

  • 過山車
  • 農村
  • 農民
  • 農業生産
  • 中央一號文件
  • 農産品價格
  • 價格談判
  • 價格信息
  • 教導
  • 三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