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業內人士稱“油荒”根在壟斷急需推進石油體制改革
“我給你們媒體講個真實的石油市場故事。”11月6日,坐在北京新聞大廈四層會議室裏,南京藍燕石化儲運有限公司總經理錢其連面對當下的“油荒”拉開了話匣。
步入10月以來,在國家發改委對成品油下調300元後,國內成品油油流通卻出現了“斷油”,大部分地區的民營加油站或缺或無柴油可售。與此同時,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煉油主體,千方百計,開足馬力,加大油量的輸出。
一方在斷油,一方在增産,這樣一個富有戲劇、充滿尷尬的表觀現象,讓社會與公眾更想知悉其背後隱藏的真實原因。因為“油荒”已不是第一次了。
從1998年起,在對國內石油市場重新整合後,“油荒”逐漸多起來。“明顯的‘油荒’是在2005年開始的,到2007年最嚴重,2010年再度嚴重出現。”錢其連説。
值得關注的是,同樣作為大宗商品,如糧食、布匹、鋼材、水泥,在我國加入WTO後,這十多年來為什麼一次也沒出現“鬧荒”?
錢其連剖析,關鍵在於現行的成品油管理體制,而在一個壟斷格局之下,無法遵循市場價格規律,無法達到市場配置資源,無法滿足多元市場消費。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兩大集團掌控的原油、成品油進出口權,可以隨意左右國內的油量與油價。”
錢其連給在場的媒體記者作了一個演算:依據11月6日新加坡等國際三地成品油期貨的平均價格,每桶約120美元計算,變完6.4匯率,再加上關稅、消費稅以及300元等雜費,到國內口岸的最終價格為7313元,比國內現在的8700元成品油價還低1300多元。
面對這樣一個差價,與錢其連一起在座的其他民營石油企業家更抑制不住心中的波瀾。
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會長張躍對媒體表示,“今天把部分會員企業請到京城,與媒體見面,不僅要解讀‘油荒’的根源,更要探尋解決‘油荒’的途徑。”
據他披露,今年早些時候通過全國工商聯提交了一個關於石油體制改革的方案,並呈報給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能源局等主管部門。這其中,有一項是關於適度或有條件放開市場,允許民企從國外進口成品油。
會後,業內一位知名專家對記者説,“面對這樣一個差價,再不加快推進改革,主管部門有何顏面再面對社會與公眾?”(周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