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科技進步讓農民超越“吃苦耐勞”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6日 12: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西安11月6日電(記者 陳晨)多少年來,“吃苦耐勞”一直是中國西部農民揮之不去的傳統形象。而隨著先進農業科技在中國農村推廣,越來越多的西北農民逐步從日復一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枯燥勞作中掙脫出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也悄然變化。

  “早前用管灌給地裏澆水,100多畝地得20多個人。”陜西榆林米脂縣的棗農孟好海説,“管子的長度超過10米,人要抬著管子繞著果樹跑,累得人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

  在中國,乾旱、半乾旱地區佔到國土總面積的56%,而孟好海耕種的西北地區絕大部分都屬於這樣的貧瘠地區。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作為曾經的苦窮之地,“靠天吃飯”的傳統耕作方式讓這些地方的農民以吃苦耐勞著稱。

  5年前,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節水專家在孟好海的家鄉建立起了山地紅棗示範區,應用了合理需水量與實時監測技術、微灌工程技術和品質水肥調控技術,而這徹底改變了孟好海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以前我想都不敢想,500多畝地,用了專家們的技術,只用2個人就能灌溉完,又均勻又省水,還能抽個煙、聊個天。閒了我也能去城裏逛一逛了,咱也要享受生活呢!”孟好海説。

  “當今世界,農業的競爭實質是農業科技的競爭。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迫切需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中國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説。

  數據顯示,到2010年底,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2%,科技貢獻首次超過了土地、勞動力及物質投入要素的貢獻份額。

  “現在種地全都機械化了,播種、收割都用機器,蔬菜大棚裏也用了滴灌技術,人不累!不累才能有工夫把家裏裝飾美化一下!”5日一早,陜西商洛農民王謀坐車趕到2011年中國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打算採購一些迷你果蔬養在自家屋內,給即將到來的寒冷冬季增加一抹綠色的生機。

  目前中國農業生産耕地、播種和收穫機械化水平已達52.28%,比2005年增長16.38個百分點,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明顯增強。

  張桃林介紹説,中國立足農民需要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強了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作,深化了基層農技推廣技術體系改革與建設,在近兩年的抗災奪豐收中農技推廣人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農科城”楊淩,目前已建成節水灌溉面積面積6.18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面積5.2萬畝,佔到灌溉面積的60%。

  在楊淩的示範帶動作用下,目前,西北地區農業高效用水技術已累計在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新疆等地推廣應用1500萬畝,實現糧食增産6.6億公斤,增收7.3億元,節水3.7億立方米,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一些地區長期以來“乾旱少雨,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耕作方式亦得到改變。

  “現在農民的生活確實因為科技發生改變了。拿楊淩來説,節水工程實施後,增加了果蔬的産量和質量,降低了勞動強度,農民有錢也有‘閒’了。現在,報名參加旅行團的人裏,農民的身影越來越多了。”楊淩當地水利工作者周亞娟説。

  已經在陜西待了3天的甘肅天水農民劉家瑞説,參觀完西安的名勝古跡轉而向北去看壺口瀑布,是他們一家四口早已計劃好的行程。

熱詞:

  • 高效用水
  • 劉家瑞
  • 農民增收
  • 科技成果轉化
  • 吃苦耐勞
  •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 農科城
  • 節水灌溉
  • 楊淩
  • 農技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