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李曉亮:萬聖來襲,節慶不能只剩“消費敘事”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2日 11: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評論員 李曉亮

  11月1日,萬聖節。

  最新一集《生活大爆炸》,正是萬聖節特輯。那個智商高得足以秒殺一個“中國磚家”加強連的謝爾頓,被萬聖節惡作劇嚇得頻頻暈倒,甚至還尿了褲子——雖然他的終極反擊稍稍挽回了點兒顏面。

  説這個,是因為萬聖節被“嚇”到的,不僅是謝爾頓,不少中國家長也叫苦不迭。新聞説萬聖節將至,北京有不少家長卻為此窩心。因為幼兒園要求孩子過這個洋節。而買一次節日道具,就要花數百元,由於孩子長得快,服飾道具基本都是一次性的。花錢還是小事,關鍵是一向陽光的幼兒園,在這一天佈置得甚是陰森,小孩扮小鬼,讓不少家長心裏彆扭。

  這當然是典型的文化心理差異造成的。在認知和文化隔閡之下,不同文化習俗哪怕是似乎最普世的節慶文化,帶給人的也只會是迥異對立的觀感。不可否認,在這個文化漸次多元的時代,以開放包容姿態擁抱異域文化,讓傳統文化在碰撞交流中揚棄革新,社會才能更好契合時代訴求。從這個維度講,包括萬聖節在內的西方節慶文化,都是必須正視的。

  只是,萬聖節從幼兒抓起,仍然有些滑稽。首先,任何學習都不能以強制為前提。否則,這一頗有中國特色的做法,就會讓人想起那些更為國人所熟悉的“校服、教輔、補課、培訓”等在“後幼兒園時代”教育界裏的高頻詞了——而它們的唯一共性,就是指向校方和商家共謀的某種強制性亂收費。幼兒園裏的萬聖節“骷髏頭套”下,會不會暗藏又一次心照不宣的分肥盛宴?

  其次,文化交融,必須在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進行。仍以萬聖節為例,在成人世界,在各種社交網站,三四天前“萬聖節怎麼過”就已雄踞話題榜榜首。而在上個週末你去各個城市的廣場、公園等地,也總能碰到頭戴“骷髏”,或滿臉是“血”,化著濃墨重彩的鬼粧的年輕男女,在忘情地High。

  而比這些零碎的個體變裝派對更狠的,是各商家、影城、娛樂場所“預謀已久”的節慶商戰。貌似瘋狂誘人的折扣、各種令人心動的“套餐”、互相“血拼”聚人氣的策劃炒作……早就已在城市各角落潛伏就位,全方位裹挾著你。

  與其説這是一個正嘗試著進行本土化的洋節體驗,不如説是精緻節慶文化糖衣包裹下的又一重磅消費炸彈。萬聖節不過是引燃這顆炸彈的一截引信。當一幫連中元節、盂蘭節,連中國“鬼節”都沒搞清楚的年輕人,尖叫著奔洋“鬼節”而去,他們想抓住的或只是狂歡消費,而不是真打算消化異域“鬼”文化。同樣的,引爆類似消費狂歡的引信還有很多,情人節、聖誕節乃至父親節、母親節。

  但,如果這些洋節對我們來説,只剩下消費敘事和購物狂歡,那麼,真的能説這是在“過節”嗎?而不是隨便找個由頭,來發泄平素積攢太多而又無處發泄的情緒?

  我們可以“山寨”人家的節慶文化,但因信仰和文化價值的差異,簡單的純物化消費性的移植,很容易用新惡續舊俗。南橘北枳的效果,缺失的是西方節慶文化中的內涵,也失去了文化的美感和光澤。

  比如,這些年,聖誕節和情人節在我們這已不算稀奇。而聖誕節在西方可能就是“雷鋒節”,大街小巷,到處是給窮人孩子捐獻聖誕禮物的箱子,而且都裝得挺滿。西風東漸後,在咱這裡每每只成為物欲氾濫的無節制狂歡。父親節、母親節,則被簡化為成人的買東西送禮物,或學齡孩子的“被逼”為父母洗腳。這樣的節慶文化,顯然是殘缺的。遺憾的倒是感恩節這類能更好融入傳統美德並生發新涵義的節日,或因不太符合狂歡特性,而沒在中國發揚光大。

  從傳統靜寂民俗到喧囂尖叫消費,是節慶文化的一個轉身,但這遠遠不夠。在與外來文化交融中,應重新盤點和吸納可兼容的精華,不再舍本逐末地只追逐那些花哨華麗的外殼,而應沉澱凝聚底線共識,匯入和完善人類共同的文化審美體系。

熱詞:

  • 節慶文化
  • 敘事
  • 萬聖節
  • 鬼節
  • 骷髏
  • 套餐
  • 雷鋒節
  • 血拼
  • 家長
  • 生活大爆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