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基本藥物斷供日益嚴重 低價致藥企醫院無積極性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1日 08: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廣州陳小姐正為買不到治療她媽媽高血壓的復方利血平片而煩惱。

  復方利血平是307種國家基本藥物之一,100片/瓶最高零售價8塊5毛,實際零售價各地不一,有內蒙古基本藥物採購公佈的最低中標價1.48元,全國大部分省份中標價在4~5元之間,而100片/瓶的復方利血平片僅生産成本就要2元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因原料價格已從去年的178元/公斤飆升至今年的260元/公斤,全國60多家有復方利血平生産批文的廠家,目前只剩下常州制藥、新華制藥等為數不多的十幾家在生産,而高血壓患者人群龐大,因此出現了缺藥的局面。

  何處買低於10元的基藥?

  不僅是復方利血平,斷供的廉價基藥越來越多,前陣心臟外科手術用藥“魚精蛋白”短缺事件沸沸颺颺,有媒體報道稱,魚精蛋白在藥品黑市價格已高達五六百元,是普通醫院價格的300倍。

  在上海,虹口區一個區級醫院院長整理了一份短缺藥物名錄,共包含24個常用藥品種,供應量很不穩定。

  四川成都市基藥配送企業成都科訊藥業一位人士10月中旬告訴本報記者,由於廠家不供貨,包括急救藥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在內的多種基藥産品緊缺。

  本報記者向多家有關廠家求證,得到的答覆類似:原料價格大幅上升或者原料供應渠道收窄,而中標價格太低甚至低於成本價,企業只能採取短期停産或減産的措施應對。

  今年基藥招標低價取向在全國蔓延以後,廉價藥短缺或斷供的情況更為明顯。

  國內藥企最擅長的是,當藥價被管制到微利時,便轉向開發新的高價産品,對於廉價藥半停半開,甚至放棄。不僅僅是藥企,在扭曲的醫藥體制下,包括醫院醫生在內,整條産業鏈都在追逐高利潤的藥品。

  紹興縣一家社區醫院院長曾告訴本報記者,基層醫生對價格低廉的藥品不大感興趣,因為按照目前的基藥財政補貼機制,基層醫生開貴一些的基藥能拿到更多的補貼,因此自然傾向開價格相對高的基藥或地方增補品種。

  中國醫藥企業協會副會長牛正乾對記者稱,基本藥物只有307種,2000多個品規,而且按照國家發改委定價,最高零售價在10元以下的已經佔了67%。“物價高企,10塊錢能買到什麼?這説明基藥並不貴,基藥降價並不能解決看病貴問題。”

  蘋果皮充當板藍根原料?

  除了導致部分藥品短缺外,低價還將會影響到藥品的質量。

  今年4月底,因違反藥品生産質量規範(GMP)相關規定,有“普藥大王”之稱的四川蜀中藥業被藥監局收回中藥車間GMP證書。

  當時,業內盛傳蜀中藥業用蘋果皮代替板藍根作為原料生産板藍根顆粒,而四川省藥監局給出的回應是 “生産記錄不完整”。

  據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産品結構以基藥為主的蜀中藥業,其競爭策略一貫是低價模式,之所以被查,是其在安徽基藥招標中以超低價中標露了馬腳:假如按當時的原料行情,壓根不可能生産出2.35元的板藍根(1020規格)和0.95元的復方丹參片(60片規格)。

  在各地基藥中標價屢創新低、低於成本價中標現象抬頭的背景下,負責藥品安全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感到了壓力,從蜀中藥業開始,在業內啟動了一次為期半年的基藥生産質量大普查。

  半年過去,這件曾經轟動一時的醜聞尚未有最終的定論。不過,涉嫌製造假劣藥的蜀中藥業也已嘗到惡果,據川中藥企人士反映,蜀中藥業中藥車間仍未復産。

  在業內看來,雖然藥價高低與是否造假並不存在必然的邏輯關係,但低價更容易滋生假藥、劣藥。

  “許多低價中標的企業都可能存在著類似蜀中藥業的問題。”北京某藥業研發外包公司總經理程先生告訴本報記者。

  石藥集團董事長蔡冬晨認為,藥品首先要保證安全有效,靠低價取得市場的藥品,安全有效兩個基本屬性很難達到,所以藥價虛低比虛高更危險,一是將造成藥品行業長期發展不可持續,二是會出現“劣幣驅除良幣”現象,潛在更大的質量風險。

  目前國內有4700多家藥品生産企業,90%以上是銷售額5億元以下的中小企業。一定程度上,基藥招標的“唯低價是取”,正在為蜀中藥業之類生産假劣藥牟利的企業製造更大的生存空間。

  藥企的選擇題

  在不斷暴露的問題面前,基藥擴容的光環基本褪去。對於很多曾試圖通過基藥制度推廣實現市場擴張的制藥公司而言,2011年註定是個沮喪多過興奮的年份。

  招商證券報告顯示,基藥制度實施以來,只有一類企業才受益——獨家品種進入基藥目錄的公司,尤以中成藥企業為多。

  較為諷刺的是,即便同是獨家品種進入基藥、産品單獨定價的老牌中藥企業同仁堂,卻在去年放棄了部分基藥市場。廣藥白雲山對基藥市場也是謹慎參與。白雲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科一告訴本報,國家基本藥物國家加地方增補的,最多也就500多種,在現行的基藥招標採購模式下,藥企做選擇題也正常。

  對於基藥品種多的企業而言,基藥制度的實施確實給了很多大型企業産能釋放的機會,如雲南白藥、華北制藥、石藥集團、昆明制藥和科倫藥業等;但對大部分中小企業而言,基藥制度推廣之後則意味著,公司先前在幾個省份運作得好就可以活得滋潤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去年安徽基藥招標之時,因為採用“低價原則”,華北制藥、石藥集團等國內大型普藥企業接受不了低價而損失慘重。石藥集團一位高管告訴本報記者,安徽基藥招標石藥丟了一個多億的市場份額。

  不過,今年安徽模式全國推廣之後,“低價原則”在各省蔓延,眼見著很多市場要保不住,大型企業也按捺不住了,一邊叫著藥價虛低危害産業,一邊也開始了低價中標。

  老牌國企華北制藥在最近的內蒙古基藥招標中,其規格1克的頭孢曲松鈉以0.82元中標,而在浙江省基藥招標中,華北制藥這一産品的中標價也僅有0.89元,多個省份的中標價低於行業平均成本1.40元。

  國藥控股(01099.HK)高級研究員幹榮富告訴本報,相比中小企業,大企業無論是産品結構還是市場佈局能力都強很多,短期內的利潤損失可以通過非基藥部分來平衡,長期堅持下去必然能將部分缺乏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擠出基藥市場。

  並非所有的品牌企業都熱衷基藥,對同仁堂、白雲山A、江中藥業等品牌企業而言,不是産品結構豐富、基藥只佔小部分,就是主渠道在零售藥店或二三級醫院。基藥市場價格低,營銷成本高,觀望或者放棄,是為該類企業目前的姿態。

  一條是堅守,一條是放棄,有沒有第三條路?

  開發新産品,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一些企業正朝這方面努力。

熱詞:

  • 斷供
  • 鹽酸腎上腺素
  • 低價中標
  • 醫院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