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解碼“美資回流”
“美國製造”為何能給出“中國價格”
擁有更加先進的生産技術和生産效率是關鍵原因
為什麼一些美資企業開始從中國撤退?甚至一些“美國製造”也可以給出“中國價格”?羊城晚報記者連日深入珠三角調查發現,人工、原材料,以至工業用地、用電價格的攀升正侵蝕“中國製造”的低成本優勢,但“中國正在變貴”還不是美資回流的唯一理由,美國高效的生産率,成為回遷後的“美國製造”能夠給出“中國價格”的關鍵。
1
“中國製造”正在變貴
關閉在華生産線回老家建廠的美國老闆説:“中國工人的工資上漲只是剛剛開始”
“比2008年還難做”,東莞沙井鎮一家印刷廠的劉先生向記者抱怨稱,每個月都要想辦法給廠子裏八十多號人開工資,賬越來越難算。
從去年到今年,劉先生的工廠工人漲薪差不多15%。“生産線上工人已經加了至少三次薪,從1500元到1800元,再到2500元”,劉先生苦笑:現在工人們根本不需要擔心廠方不履行《勞動法》。“一到招工季節,很多工廠主動挂上標語———堅持貫徹《勞動法》,保護工人權益”。 此外,在工人漲薪的同時,“紙張等原材料今年以來漲了10-15%”。
不“給力”的不僅僅是人工和原材料。劉先生在沙井鎮租了約3000平方米的廠房。“2008年廠房租金還只有8元/平方米,如今已經漲到13元/平方米”;“工業用電以前一度是0.8-0.9元,現在要1.2元”。
人民幣升值也讓劉先生常常遭受“飛來的”損失:“客戶頭天晚上從美國匯款,第二天收到,就白白損失幾百元。”
一盤賬算完,劉先生感嘆,現在接下的不少訂單,利潤只夠給工人開工資———“純粹是為工人打工”。
深圳市盛佳麗電子有限公司生産揚聲器和耳機用喇叭已有十多年曆史。盛先生告訴記者,流水線上的一線工人,今年初還只有1800元月薪,但現在算上加班費,工人每月工資已經有2300元。漲了差不多30%,該企業有200多名工人,一個月下來,僅人工成本就要多開銷10萬元。
對於在廣州做服裝生意的徐女士來説,2011年更是備感煎熬的一年。“去年一年加了三次人工,車工工資從1000元漲到3000元,今年又加薪到4000元左右,還找不到人。”徐女士説,工廠打版一般都需要20-30名車工,僅這一個工種,人工開支就不是小數。“服裝行業本來就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一般中型的服裝廠都有上百名員工”,徐女士坦言,今年已經是在貼錢。
從印刷到電子再到服裝,三位珠三角民間老闆的遭遇,無疑是當下“中國製造”的真實縮影。
這一幕在美國企業家眼中看來無比現實。“當我看到工廠附近開起了星巴克,我知道中國的中産階級正在壯大,我也明白我所見證的中國工人的工資上漲還只是剛剛開始”,一位美國老闆説,兩年前他關閉了在中國的生産線,開始在美國建立工廠。
2
中美生産成本差距縮小
據美資諮詢公司調查,中國不少商業用地的價格已經高過美國
由於中國製造成本上漲,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美兩國製造成本的差異正在縮小。這意味著,以往以低成本吸引外資的“中國製造”,其吸引力不斷衰減。
華南美國商會會長、美國商會亞太理事會中國事務副主席哈利 賽亞丁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企業總是被吸引到成本最低的區域,因此他們搬遷到其他地區以獲取更低成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0月8日,《華爾街日報》發表專欄文章《準備好了,美國:中國正在變貴》,引發不少中美讀者共同關注。文章中寫道:“以前在中國製造在美國銷售的傢具,價格優勢曾高達50%,現在這一優勢只剩下10%至15%,部分原因是中國的工資水平大幅上升,某些地區一年的漲幅高達15%或以上。同時,和幾年前相比,運輸成本也增長了一倍。”
波士頓諮詢公司也從他們的調查中看到了中美製造業成本差距的縮小。波士頓諮詢公司高級合夥人希爾金指出:“2005年,中國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的22%;到2010年,這個數字上升到31%。2010年,中國工廠工人每小時的報酬是8.62美元,美國南部是21.21美元;到2015年,預計長三角中國工廠工人每小時的報酬將上升到15.03美元,而美國南部則是24.81美元。”
與此同時,希爾金説,據他們調查,中國不少商業用地的價格甚至已經高過美國。中國目前工業用地的平均價格是每平方英尺10.22美元。其中,中國寧波、南京、上海、深圳四個城市每平方英尺工業用地的價格,已經分別達到11.15、14.49、17.29、21美元。與此同時,美國阿爾巴馬州工業用地每平方英尺的價格卻只有1.86和7.43美元。田納西州和北加利福尼亞州工業用地每平方英尺的價格則在1.3-4.65美元。
希爾金總結:“未來五年,在美國一些地區製造的商品,生産成本將只比中國沿海城市略高5%-10%,兩者間的差距越來越小。”
3
美國生産效率遙遙領先
高端耳機回流美國生産後,通過重新設計産品和降低次品率,售價保持不變
製造成本的差異,並不足以成為美資製造業回流的全部理由。因為,儘管中國工人近年漲薪幅度較大,但與歐美一線工人的收入相比,仍難望其項背。
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 賽亞丁直言:“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並不足以對在華美資企業造成影響,因為中國企業也正面臨這個問題。這個市場上,所有企業面臨的成本都是一樣的。”這意味著,成本,並不是回遷本土的美國企業家們考慮的唯一因素。
Sleek Audio耳機遷回美國,導火索是一宗質量事故,該事故令他們損失不菲。休斯敦照明器材生産商Neutex先進能源公司的CEO希金斯則表示,他在中國所産照明器材中出現的黏合粗糙、電線扭曲和螺絲丟失問題,已經使他感到厭煩。兩年前,希金斯關閉了在中國的生産線,開始在休斯敦建立一座工廠。從2012年開始,這座工廠將雇用員工250多人。Neutex公司還在歐洲讓人設計一台機器,原來最多需要30人完成的生産任務,用這台機器,只需不到10人就可完成,因此希金斯能把産量增加到原來的四倍。
波士頓諮詢公司高級合夥人希爾金説:“對於中國來説,轉捩點正在出現———工資增長的速度正遠遠大於生産力的增長速度。以每年10%的經濟增速計算,預計中國工人的生産力每年只能增長8.5%,這意味著中國工人的産能,到2015年也只有美國工人的40%。”希爾金認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依然便宜,但問題是在很多産業,如影像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只佔總體生産成本的7%左右,25%的成本是機器設備,此外還有物流、關稅、匯率等其它成本。
這似乎能解釋:為什麼一些離開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美國製造”,還能保持“中國價格”。
原本在廣東東莞設廠的美國耳機生産商Sleek Audio回到美國後,其SA Six耳機依然保持每副售價約250美元不變。雖然沒有了便宜的中國勞動力,但Sleek Audio重新設計了耳機,所需零部件不到原來的一半。再加上工廠在美國生産後,加強了質量控制,次品率降低,抵消了增加的人工成本。
不可忽視的現實是,隨著中國廉價勞動力吸引力的降低,“次品率”在美國企業家眼中正變得越來越“刺眼”。返回本土的“美國製造”之所以還能夠提供“中國價格”,根本原因在於“美國製造”先進的生産技術和生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