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淘寶商城日前對中小網店徵收年費,價碼猛漲5到10倍,保證金也抬價5至15倍。此舉招致五六千賣家在線“攻擊”,造成支付寶付款率降至個位數,退款率、投訴率激增。
有人説,靠中小商戶發家的淘寶網,翅膀硬了便開始“店大欺客”,屬於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也有人説,中小店家擾亂電子交易正常秩序,理應重新洗牌、掃地出門。兩方卻多多少少都忽略了一個最大群體的利益。
“親,我先拍下啦”,“親,記得收貨哦”……“親”,這個“淘寶體”的關鍵詞,出現在億萬次網購洽談中。它代表著身處中國個人電子商務模式中的全體網友,他們是淘寶網及其所有大中小舖子的最“親”,以及最大的利益相關方。
那麼,“親們”的利益,在這場事變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了嗎?顯然沒有。淘寶也許會認為,運用經濟杠桿提高入市門檻,可防控中小店舖售賣假貨次品或存在知識産權問題的商品,相當於保護了消費者;而中小店主卻認為,雖是小本買賣但誠信經營,卻逼著多繳“場地費”,一部分成本可能不得不轉嫁給消費者。難道,打假除了抬高租金外,就別無他法了嗎?精品小店就做不到質優價廉嗎?
筆者以為,當事件牽涉上億消費者利益之時,尤其在中國互聯網運行機制、相關法制尚未完善之時,那雙“有形的手”應該動一動了。正如當初360與騰訊之間的“3Q”大戰,最終由主管部門加以調停,維護了網絡市場的生態環境。
淘寶商城事件看似“內鬥”,但並非馬雲老闆的“內政”。判斷其是非對錯的重要標準,就是淘寶“親們”的利益到底是不是得到保障。有利之,則行之;有害之,則免之。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