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人民日報:現行統計方法造成貿易順差嚴重誇大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1日 07: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製圖:蔡華偉

  一項研究表明:一部蘋果手機批發價是178.96美元,其中日本、德國、韓國分別通過製造相關零件能取得34%、17%、13%的分成,而中國最後組裝只能拿到3.6%的分成,約6.5美元。

  然而,在現行的貿易統計方式下,整部手機178.96美元的批發價都被記在了中國出口的賬上。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3季度,我國對外貿易出口13922.7億美元,進口12851.7億美元,貿易順差達1071億美元。在一般人看來,貿易順差有多少,就意味著我們從對外貿易中“賺”到了多少。然而,事實究竟是不是如此呢?日前,在商務部與世貿組織聯合舉辦的研討會上,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傳統的國際貿易統計方法嚴重扭曲了當前貿易實質,造成了“統計在中國、利潤在外國”的奇怪現狀。我國龐大的貿易順差不能真實反映國際貿易的現狀。

  統計在中國,利潤在外國

  組裝一部蘋果手機,中國廠商僅獲得6.5美元分成,出口額178.96美元卻全記在了中國的賬上。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信息技術産品為代表的工業製成品的生産分工日益細化,越來越多的産品被多個國家共同生産出來。在世界分工的過程中,中國以相對低廉的製造成本,逐漸成為手機、電腦、播放器等電子産品的集中組裝地。然而,中國組裝廠商在最終分成中所得的比例是很低的。

  神舟電腦董事長吳海軍曾向媒體提供過這樣一組數據:在中國代工組裝的戴爾、惠普等美國品牌筆記本電腦,出廠單價一般為300到400美元。其中,英特爾公司提供CPU和芯片組,收益約佔30%;線路板、液晶屏、硬盤等零部件成本約佔60%;而代工的中國工廠僅能獲得約佔出廠價5%的收益。

  這樣看來,在國際加工貿易的生産鏈條中,我國實際獲得的利潤並不多。然而,國際貿易統計的結果卻呈現出另一幅圖景。

  媒體曾登載了亞洲開發銀行研究人員邢予青和迪特的一項研究:一部蘋果手機批發價是178.96美元,其中日本、德國、韓國分別能取得34%、17%、13%的分成,中國只能拿到3.6%,約6.5美元。然而,在現行的貿易統計方式下,整部手機178.96美元的批發價都被記在了中國出口的賬上。

  基於美國2009年售出1130萬部iPhone來計算,研究人員估計中國的iPhone出口價值為20.2億美元。在減去中國進口的由美國公司生産的零部件1.215億美元後,他們得出中國在iPhone上的貿易順差——即美國的貿易逆差——為19億美元。但如果僅考慮中國創造的那部分價值,中國對美國的iPhone出口額約為7350萬美元。

  當前,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所佔的比例很大,很多産品都是在我國組裝工廠的流水線上最終完成,銷往國外。傳統的統計方法讓我國對外貿易面臨尷尬:中國僅能獲得一小部分的利益分成,但是最終的出口額,卻全部記在了中國的賬上。

  貨物貿易已成任務貿易

  傳統貿易統計方式造成組裝國貿易額高估,不能反映産品在不同國家、不同生産環節的增值情況。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製造”已經轉變為“世界製造”,傳統意義上的“貨物貿易”已變成“任務貿易”。但當前的貿易統計方式卻仍建立在傳統貨物貿易形態基礎上,沒有考慮新變化,不能準確反映全球生産鏈的全部過程和在不同國家不同生産環節增值的實際情況,無法全面體現貿易對就業和收入方面的作用,給各國政府制定貿易政策提供了不準確的信息。

  首先,它無法準確反映生産鏈的全部過程,原産地被誤讀。“在生産鏈高度細分的今天,一個産品的組件可能在多個國家生産,在某一國組裝,之後又銷往另一國家。現行的原産地規則無法準確描述整個生産過程,只能將原産地定為組裝並出口最終産品的國家,導致原産地被誤讀。”商務部部長助理俞建華説。

  以成都富士康生産的iPad為例,核心部件在其他國家生産,産品最終在中國組裝,最後銷往全球市場。按現有統計方法,其原産地只能定為中國,而中國只不過是最後組裝地點,所獲得的增加值微乎其微。

  其次,它不能反映其他國家對産品生産的貢獻,産品出口方貿易額被高估。由於生産全球分散化,産品很難在一國獨立完成,來自不同國家的組件需要多次跨越關境,導致貿易額重復計算,最終産品的貿易額被簡單地歸於最後組裝地,造成組裝國貿易額高估,其他國家對生産的貢獻被忽視。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2010年出口額為15779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為7403億美元,加工貿易比重始終保持在50%左右。外資企業的出口占當年出口的55%。雖然這些價值並非全部在中國生産和增值,但是統計上卻算成是中國的貿易額,導致出現“統計在中國、利潤在外國”的偏差。

  再者,它沒有真實反映國際貿易的現狀,貿易數字被曲解。按照傳統統計方法,中國目前存在著鉅額的貿易順差,但這並沒有真實反映國際貿易的現狀,卻被某些國家的政客刻意大做文章,成為要求中國改革貿易政策和匯率政策的藉口。

  國際組織已啟動貿易統計改革研究

  按傳統貿易統計,2008年中美貿易順差為2850億美元,但如按增加值貿易計算,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只有1640億美元。

  “國際貿易統計必須做出適當調整,才能適應全球生産分散化和‘任務貿易’的興起。”俞建華説,目前世貿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貿發會議、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都已聯合或分別啟動了貿易統計改革方面的研究,歐盟、日本、瑞典等國的研究機構也開展了很多國別研究。

  為了弄清楚中美兩國貿易統計差異過大及美國貿易統計反映的對華貿易逆差過大的原因,1994年中美商貿聯委會成立雙邊貿易統計小組,進行專題研究,並多次形成《中美商貿聯委會貿易和投資工作組貿易統計小組工作報告》,最近一期報告是2010年發佈的。

  這份報告明確,美國進口統計因忽視轉口和轉口增加值而高估了從中國的進口,美方的出口統計因忽視轉口而低估了對中國的出口。以2006年為例,根據中美聯合小組對多方面的統計差異因素經過量化調整,估算得出美國對華貿易的逆差由原來美方統計的2326億美元調減為1734億美元,減少26%。事實上,這種雙邊貿易統計差異研究可以當作國際貿易統計改革的有益嘗試。

  根據世貿組織和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報告,按傳統貿易統計,2008年中美貿易順差為2850億美元,但如按增加值貿易計算,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只有1640億美元,佔傳統貿易統計的69%。在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美國國內始終存在著對華貿易逆差導致其失業增加的觀點。

  日前,世貿組織發起了“世界製造倡議”,以支持在測算和分析增加值貿易方面的項目、經驗和實際方法。俞建華認為,世貿組織在當前形勢下提出這一倡議具有前瞻性,是世貿組織應對全球經濟新形勢的有效舉措,中國支持這一倡議,願意積極推動全球貿易統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