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以鐵腕示人的沃爾瑪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陳耀昌,在重慶沃爾瑪因售假被停業整頓塵埃落定前,選擇了離職。
2006年陳耀昌空降沃爾瑪,五年間沃爾瑪門店從70家增至219家,由落後家樂福到反超。不過,這期間沃爾瑪也負面不斷,從2009年架構優化引發的變相裁員,到標低賣高的價簽戲法,再到假冒“綠色豬肉”事件等。
中國的消費零售業還會高速發展,市場管理也將更規範,在外資取消“超國民待遇”後,沃爾瑪接下來將改變陳耀昌時代的高速路線,還是在擴張與管理、對內與對外中做好平衡,是這家全球零售巨頭亟須解決的問題。
沃爾瑪中國區緊急換帥
沃爾瑪昨日宣佈重大人事變動,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陳耀昌辭職。沃爾瑪亞洲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貝思哲(Scott Price)將暫時代替陳耀昌兼任沃爾瑪中國臨時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即時生效。這是沃爾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第二次出現中國區總裁空缺,由亞洲區高管代管的局面。
外界猜測,重慶的假冒“綠色豬肉”事件是陳耀昌離職原因之一。對此,沃爾瑪公司事務部高級總監李玲只表示陳耀昌係個人原因離職,對其他均不予回應。
此外,沃爾瑪中國人力資源高級副總裁王渝佳已辭職。
陳耀昌是“犧牲品”?
對於沃爾瑪中國區緊急換帥,一位外企工作的管理人員認為,按照外資企業危機公關的行事方式,陳耀昌下課很有可能是一種交換。陳耀昌引咎辭職,沃爾瑪才可能在中國繼續發展。
不過,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協會負責人指出,陳耀昌完成了沃爾瑪在中國快速發展的使命,他的離職可能與近期沃爾瑪負面事件有一定關係,暴露出企業管理上存在的問題,但應該看到,沃爾瑪在中國的發展也到了調整期。有知情人士透露,沃爾瑪雖然在中國開店速度快,不過始終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盈利,也許這一原因導致了陳耀昌的離職。
一位曾在沃爾瑪擔任高管的人士看來,陳耀昌是沃爾瑪的“犧牲品”。首先,從企業自身角度講,沃爾瑪在中國的戰略一直“模糊不清”。沃爾瑪在美國的高盈利不光是前臺毛利,還包括企業後臺現金流的運作。但在中國,由於中國國情,沃爾瑪無法實現現金流的操作。而且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太強,內資、外資零售企業都想在龐大的市場份額中佔領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陳耀昌在職期間,沃爾瑪以“薄利多銷”的運營模式,很難達到盈利目的。
上述曾在沃爾瑪任職的人士表示,陳耀昌沒有能力“掌控”全局,做事有些急功近利。他並不了解沃爾瑪的文化底蘊、文化背景。在重大決策上,其無法説服總部;在用人方面,沒有更好地籠絡人才,導致人才大量流失。陳耀昌的離職是早晚要發生的事情。
五年功與過
陳耀昌2006年從亞洲區首席執行官鐘浩威手中接過沃爾瑪中國總裁職務。2009年起在全國範圍推行組織架構優化計劃,這被員工視為變相裁員,部分在沃爾瑪打拼多年的中層管理人員被迫離開。
2010年開始,沃爾瑪將採購權下放,深圳採購總部掌管全國供應商外,商品的進場權、定價權、促銷談判等權力都下放到各大區。這對於一直採取中央集權的沃爾瑪採購體系來説,可謂是“翻天覆地的變革”。李玲解釋,沃爾瑪公司的採購、合作等模式分為中央和大區結合的模式運營。
這種“放權”讓沃爾瑪的門店佈局提速,但也為後來的地方門店管理埋下隱患。而其對手家樂福,在經歷課長受賄問題後,正在收權。
儘管沃爾瑪在中國的發展提速,但沃爾瑪正式推行“大區建制”後,其首席運營官于劍弈、採購副總裁林靜華、中國區首席營運官羅世誠等高管相繼離職。
陳耀昌在職期間,2007年沃爾瑪收購好又多35%的股權。協議指出,沃爾瑪有權在2010年進一步擴大股權比例。但事與願違,直至7月,國家有關部門才最後審批完壟斷審批手續,沃爾瑪對好又多並沒有完成實質性整合。儘管今年7月開始,深圳、上海等地的好又多門店開始換牌成沃爾瑪,但好又多一直是陳耀昌在任期間頭疼的問題,好又多問題將留給下一任中國區總裁。
沃爾瑪中國變道?
陳耀昌執掌沃爾瑪5年間,沃爾瑪的門店由70家迅速提升到219家,門店總數反超家樂福,總體銷售額雖不及家樂福,但增幅超過對手。沃爾瑪不僅在一線市場與國內外一線零售企業競爭,還在二三線城市通過購地自建等舉措加速布點。在經歷此次人事動蕩和負面事件後,沃爾瑪在中國市場的車輪是否會改變,頗受零售業關注。而此前兩個月,執政6年的家樂福大中華區總裁羅國偉被調回總部,接任者明年4月到任。兩大全球零售巨頭在中國市場的經歷有幾分相似。
在上述行業協會負責人看來,沃爾瑪和家樂福在過去5年都在適應中國市場。較之沃爾瑪的加速發展,家樂福在內部優化投入的精力更大,各有側重。
陳耀昌曾十分看好中國拉動消費政策下零售行業的發展,但是,他沒有機會在中國市場推行原來的擴張政策。面對未來中國零售市場的發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零售行業的相關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國內的經濟環境有了改變,國家相應管理也更到位,零售企業間的競爭也更激烈了。
“無論是沃爾瑪還是家樂福,在未來的發展中,在擴張和管理、對內和對外都要做好平衡。”業內人士認為,外資零售企業比以前更加本土化,對中國政策、市場理解也更深入,這是企業成熟的表現,但做好平衡才能發展得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