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一降價就油荒”的現象再度出現。降價窗口打開的同時卻出現“油荒”的現象並非只此一次。業內專家認為,與國際市場油價、國內供求關係同時“背離”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是導致“一降價就油荒”的主要原因。同時,商務部相關專家昨日向本報記者透露,在成品油市場流通方面,商務部正在醞釀出臺擴大成品油批發零售企業市場規模等方面的文件。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上,來自浙江、內蒙古、福建、四川等地的民營油企反映加油站正面臨“斷油”風險。有的企業稱降價之後的進貨價格反而比降價之前的價格高;有的成品油批發企業在降價之後由於當地的供油企業暫停銷售乾脆進不到貨。
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昨日表示,截至目前,全國共有加油站95571家,其中民營加油站44005家,約佔全國總數的46%。由此可預見,油荒一旦大面積發生,沒有掌握油源的民營企業首當其衝會受到衝擊。
事實上,在國慶黃金周結束後國內成品油喜迎降價的同時,就有業內專家指出,由於當前成品油定價同時存在與國際油價走勢相“背離”、與國內供求關係相“背離”,隨著用油旺季來臨導致供需緊張,國內可能會出現油荒。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部副主任趙萍指出,部分地區面臨油荒主要還是價格體制的原因導致。
“由於國內價格同國際市場價格的背離,國際油價較低的時候國內油價卻較高,此時國內的原油儲備過多,沒有能力進一步擴大儲備;而當國內油價下調的時候,國際油價上升,石油進口企業考慮到加工等環節的成本較高,為避免出現價格倒挂而不願進口或少進口,主要通過消耗庫存維持供應,直到國內油價新一輪的上漲。”趙萍認為。
此外,有市場專家表示,一味以國際油價為定價參考標準而與國內市場供需脫節也是目前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一大缺陷。國內市場的供需關係無法左右國內成品油價使得油荒時價格依然較低,市場的調節機制無法發揮作用。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是解決當前問題的主要辦法,挂靠何種油種,如何更加容易地監測變化率,更加透明地反映國際油價變動以及對不同收入水平的個人或企業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補貼等具體方案的明確,應該是改革需要面對的基礎性問題。”
“政府對油價的管控也應該逐步向引入民營企業參與競爭、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向努力。”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
趙萍則透露,在商務部主管的市場流通環節,商務部近期已經完成對石油流通市場的調研,預計在本月底出臺相關完善石油及成品油流通體系的指導性文件的徵求意見稿,其中可能就會涉及到適當擴大成品油批發零售企業的市場整體規模,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涉及成品油余量調劑等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