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長春10月17日電(記者馬揚)中國學者近日通過研究證實,他們在中國境內的火山附近首次辨認出火山爆發時由山崩形成的岩屑崩落堆積物。這對研究認識火山,評估、預測和防止火山災害,研究環境變化及潛在的油氣儲層及其他礦産資源等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這些岩屑崩落堆積物位於中國東北黑龍江省五大連池14座火山群中。研究證實,這些火山群中的兩座大山——老黑山和火燒山是16萬年前形成的火山。這兩座火山于公元1720年-1721年再次噴發。此前,地下岩漿蓄積的強大爆炸力使它們首先發生山崩,並在附近約兩公里範圍內形成幾十座小丘。
以往學界觀點認為,老黑山和火燒山是公元1720-1721年噴發形成的火山。正是那次噴出的大規模鹼性玄武岩(又稱石龍岩),堵塞了烏德鄰河故道,形成五個堰塞湖,即今天的五大連池。波濤翻滾的渣狀熔岩和千姿百態的繩狀熔岩,使五大連池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世界地質公園和火山博物館。
在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最近一期《地質論評》上,吉林大學教授劉祥等人的研究論文否定了這一觀點。研究指出,老黑山和火燒山是16萬年前就已經形成的火山,公元1720年-1721年火山再次噴發,而這次噴發的開始是異常猛烈的山崩。該研究為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項目。
據了解,老黑山和火燒山外圍有數十座高幾米到幾十米的小丘,這些小丘以往被稱為付火山(即同時噴發的小火山),其成因在地學界和火山學界未能得到科學解釋。
劉祥等人的研究表明,這些小丘不是付火山,而是由山崩形成的岩屑崩落堆積,1720年-1721年老黑山和火燒山再次爆發時,地下岩漿蓄積的異常強大的爆炸力,使兩座火山先發生山崩,火山錐體一部分被崩碎,拋出數百米,甚至一到兩公里,落地形成了若干大小不等的小丘。
研究重新確定了1720年-1721年火山噴發模式,即岩屑崩落——熔岩溢流——形成火山炸錐和火山碎屑席。山崩為沿江溢流打開了通道,奔騰噴涌的玄武岩漿凝固成石龍岩,繼而形成噴發柱和空中降落堆積,並最終形成今天的老黑山和火燒山火山渣錐和火山碎屑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