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自救未盡全力 歐元難脫弱勢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4日 17: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劵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隨著意大利、西班牙主權評級遭降,德克夏銀行集團慘遭分拆,歐洲大批銀行遭遇降級,歐債危機惡化似已不可阻擋。然而,德、法近期貌合神離的舉動卻表明歐洲尚未傾盡全力,雖然兩國表示將儘快出臺應對危機的“整體方案”,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也提出所謂的應對危機“路線圖”,但歐元後市仍難言樂觀。

  法國和比利時合資的德克夏銀行被拆分的命運被悲觀人士解讀為“新版雷曼”,風口浪尖上的法國提議將EFSF的援助資金用於救助歐洲銀行業,但遭到德國反對。

  法國的用意很明顯,就是用全歐洲的錢為自己的銀行壞賬埋單。其道理表面上也説得通,畢竟若銀行業出現系統性風險,那麼歐洲經濟將面臨毀滅性的打擊。德國的態度則是:銀行業必須首先努力自籌資金,在市場籌資能力耗盡之後由各國政府出資救助,最後才應考慮是否動用EFSF。

  德國的反對不無道理,首先,銀行業風險難以準確估算。以德克夏銀行為例,由於資金鏈斷裂,有估算認為其短期融資缺口可能接近1000億歐元。若歐洲銀行業危機深化,其潛在資金缺口可見一斑。而EFSF僅有4400億歐元的規模,一旦將之用於解救銀行業,很可能迅速告罄。

  其次,道德風險可能進一步氾濫。對希臘等國施加救助已經引發了歐洲的道德風險問題,希臘在減赤行動上的拖延推諉以及意大利在緊縮計劃上的朝令夕改都是明證。若各國不能全力自救,必然使援助資金的出資國背負更大的負擔,因此德國的立場與其第一大出資國的地位是十分相稱的。

  如果我們再仔細審視一下德國和法國的國家大賬,不難看出二者分歧的另一層深意。德國憑藉強大的製造能力,通過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積累了龐大的海外財富,其海外凈資産總額約9000億歐元;而法國正好相反,截至2010年年底,其海外凈負債約1900億歐元。若歐元長期貶值壓力增強,作為凈債權國,德國的海外資産必然縮水,這是德國所不願看到的。這與美國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作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美國多年來利用美元貶值變相逃廢海外債務。

  如果EFSF因援助銀行業而迅速告罄,歐元區則只剩下兩條路可以走,一是以各種手段擴大EFSF的可貸資金規模,二是歐洲央行大舉入市購買高風險債券。然而無論哪種手段,其最終的結果都是將不良資産貨幣化,都將不可避免地因貨幣過快增發而對幣值穩定構成威脅。這對德國毫無疑問是不利的,而法國凈債務國的身份決定了薩科奇對這種結果的承受力要比默克爾高得多。

  事實上,儘管歐債危機的炒作高潮迭起,但歐洲並非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一方面,各國國內潛力尚未充分挖掘,如法國、德國政府仍有較強的融資能力為國內銀行業提供支持;另一方面,EFSF的基金規模仍有擴大的空間;最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歐洲央行的最後貸款人職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目前,歐洲央行累計買入的各國國債規模不足1700億歐元,與美聯儲的量化寬鬆規模相比微不足道,歐洲央行之所以如此“吝嗇”,與德國的反對態度關係密切。

  德國在歐洲援助問題上始終是一個“搖擺人”的角色,雖然口頭強硬,但在關鍵時刻總能對危機國家出手相助。其行為方式與德國的國家利益高度一致,即借歐債危機謀求歐元區內部的經濟主導權。由於德國在援助問題上時常唱反調,導致歐元多次大幅下跌,高負債國融資成本上升,但這既有利於降低德國的出口壓力,又可以使高負債國更加難以脫離德國這棵大樹的蔭蔽。所以,儘管德、法目前信誓旦旦地要合力出臺“整體方案”化解危機,但方案由提案變成法律尚需時日,期間必有諸多波折。而巴羅佐提出的“路線圖”若無德、法的共同支持也只是一句空話。

  危機的爆發是難以控制的,但大國在危機中可以通過一定的策略安排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目前來看,受制于大國博弈,歐洲在自救問題上遠遠沒有傾盡全力,這將對歐元構成持續壓力,短期內歐元在1.40下方弱勢震蕩的可能性較高。(中國建設銀行總行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韓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