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專家稱中俄能源合作具有長期戰略意義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3日 07: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11日,中俄能源談判中方代表、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北京與中俄能源談判俄方代表、俄羅斯副總理謝欽共同主持中俄能源談判代表工作會晤。謝欽對媒體表示,中俄兩國政府就未來俄羅斯出口至中國的天然氣價格談判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毅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俄在天然氣定價上雖有分歧,雙方可以慢慢來談,然而兩國取得合作的長遠利益是十分明顯的:歐洲堅定實施天然氣來源多元化,中俄天然氣項目的談判中,中方在“十二五”期間對從俄方進口天然氣緊迫性不大,有底氣靜觀一段時間。

  “從根本上講,俄增量氣在新興市場才能真正獲利的形勢沒有改變,輸向中國也才能平衡未來的貿易,發揮對中國的影響力。”劉毅軍説,從整個能源市場來看,大家都在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俄羅斯十分需要中國這個能源需求大戶。目前,中東北非的局勢不穩定使得中國海外能源供應安全系數大大降低,特別是中亞地區潛在的政治動蕩風險對中亞能源通道的影響不容低估,中俄能源合作可以很好化解這方面的風險。

  中俄天然氣合作一旦啟動,中國會得到俄羅斯長期穩定的天然氣供應渠道。站在長遠角度,這對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具有不容忽視的戰略意義。但也要看到相鄰大國真正建立起能源合作關係需要更長期互信磨合,中俄當初的石油合作項目如此,今天的天然氣合作項目仍要有持久戰的準備。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俄羅斯豐富的天然氣能源需要更多的買家,而中國作為亞洲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則蘊含著巨大的市場,如此雙贏互利的局面下,雙方就達成進一步共識都抱有期待。

  儘管外媒稱,近幾年中國培育了以中亞地區為主的其他能源供應渠道,撼動了俄羅斯在亞洲能源市場的壟斷地位,但林伯強認為,俄羅斯依然是中國天然氣進口最主要來源。早在2009年10月,中石油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已經就天然氣供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在東西兩條天然氣管道開通以後,俄羅斯每年將向中國輸送近700億立方米天然氣。

  資源稅改革有利於化解國産氣和進口氣價差。《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的決定》將於今年11月1日起施行,原油,天然氣的稅率為銷售額的5%—10% 。林伯強預計,《決定》施行之後,國內天然氣價格或被推高,繼而與進口天然氣不菲價格的差距縮小,有間接提高進口天然氣價格競爭力的可能。

  “資源稅的改革是重大制度建設,是天然氣價格機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於逐步化解國産氣和進口氣價差、西部産用氣區和東中部用氣區間的矛盾,使天然氣下一步的定價機制改革獲得西部地區地方政府的支持。” 劉毅軍説,“當然,目前還重在制度建設,配套也不完善,實際執行稅率不會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