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一年二三十萬”不能代表農民真實收入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0日 09: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引起質疑的報道本身並未失實,但像黑龍江墾區這樣的地方在全國寥寥無幾,“一年二三十萬”是在“特別”地方發生的“特殊”故事,沒有代表性。

  黑龍江省一農場職工10月7日在接受媒體“一年下來掙多少錢”的採訪時説,“一年二三十萬”,很輕鬆掙到,而且政府“白給我們的錢都有好幾萬”。消息迅速在社會上引起反響,不少聲音質疑此老農是否在“吹牛”。

  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黑龍江墾區職工由於承包土地相對較多,一年賺二三十萬元確實比較正常,同時隨著國家對種地農民補貼力度的加大,每年拿幾萬元農業補貼的農戶也確實存在。

  誠然,引起質疑的報道本身並未失實,更不存在誤導的初衷,但放在全國的大背景下,“一年二三十萬”卻又顯得不太真實。問題在於,特殊性的事例不能掩蓋普遍性的問題,“一年二三十萬”不能代表我國農民普遍的收入現狀。

  眾所週知,無論是在人們的印象中,還是在官方的文件中,農民收入都是比較低的,農業生産的規模也是比較小的,而這也正是“三農”工作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應該承認,“一年二三十萬”確實不符合公眾對農民及“三農”的一般性認知。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10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5919元,還不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即便是在黑龍江墾區,根據新華社記者從黑龍江省農墾總局了解到的信息,2009年墾區140多萬農場職工人均純收入也只有10800元,離“一年二三十萬”還有相當距離。

  那麼網友的質疑錯了嗎?這還要弄清楚“一年二三十萬”的主體身份。從報道中可以看出,黑龍江的這位老農其實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民,而是國有農場的職工;同時,他所在的地方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村,而是全國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有農場群——黑龍江墾區。只有在這樣的地方,一個農民家庭才有可能承包500畝甚至更多的耕地,家庭年收入和“政府白給”的補貼也才有可能達到“二三十萬元”和“數萬元”。

  但像黑龍江墾區這樣的地方,在全國卻是寥寥無幾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在我國絕大部分農村,家庭聯産承包模式下的農民並不擁有大量土地,因而農民增收一直都是社會最關注、也是多年來中央“1號文件”的核心。換句話説,“一年二三十萬”是在一個“特別”的地方發生的“特殊”的故事,既沒有代表性,也沒有可複製性。

  在實行大規模農場作業的美國,“農民”是指擁有上百萬美元私人農場的農場主,而多數農場工人的收入低於最低工資保障線,被劃為“窮人”。我國雖不存在農場主這一職業身份,但若有些報道對地方農地承包者和普通農民的身份不加區分,難免會貽笑大方。

  “一年二三十萬”之所以引起廣泛反響,恰恰説明公眾對我國“三農”現狀的關注。這既是希望農民的收入也能跟上發展的腳步,也是希望能從新聞報道中看到真實的農民收入狀況。(盛大林 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