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百分之五:中國科技成果産業化率嚴重偏低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9日 1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是科技成果産業化率同發達國家相比嚴重偏低。”在昨天上午召開的“2011諾貝爾獎得主北京論壇”上,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炮轟”科技轉化體系不完善、壁壘眾多。

  創新靠前 轉化靠後

  陳至立指出,2011年6月歐洲工商管理學員發佈了全球創新指數2011對世界上125個國家創新能力進行評估和排名,中國的創新指數排在第29名。

  “我們以往的排名顯著上升,比如説2010年我們排名是第43位,這使得我國成為唯一創新指數前30名的發展中國家,”陳至立話鋒一轉,指出:“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是科技成果産業化率同發達國家相比嚴重偏低,原因一是轉化的動力不足,二是轉化的體系不完善,三是政策支持不夠有利,四是轉化的壁壘眾多。”

  據大部分專家反映,我國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大約有一半是不可轉化的,其中相當一部分本來為了應用的技術成果,但因為在科研立項的時候就“脫離了實際”,“且許多科研活動的開展以申報項目、開展研究、報獎、鑒定為主”,“科技成果的數量主要表現為成果鑒定、各級獲獎和專利,而不是以最終形成産品、商品來認定和評價”,這種評價體系重視了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而忽略了“市場價值”,成果鑒定之後,只能束之高閣成為“展品”。

  在去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曾指出,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25%左右,真正實現産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轉化率的差距甚遠。

  “轉化”靠“下海”

  “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創新科技以金融結合的機制,建設好技術轉移的公共平臺。”陳至立指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要靠理順機制。

  “在科技産業化路上,廣東算是走在前面,”一位資深科技界人士透露,“因為廣東市場化做得比較好,很多科技項目都來自企業。”以廣東某著名日化品牌為例,通過與華南理工大學在技術創新和技術研發領域的全面合作,為雙方共同搭建起科技資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聯動平臺,“既可以促進華南理工大學科技創新成果集中釋放、創新科技産品化,又為企業本身打造出強有力的研發技術支撐,屬於成功的個案。”據科技部提供的數據,我國企業承擔科技計劃項目所佔比重在逐年提高,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5%以上的項目都有企業參與;863計劃課題依託單位中,企業佔30%;國家重大專項課題中,企業&&的超過50%。

  與此同時,為了推動科技産業化,廣東在8月末公佈的《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草案修改稿徵求意見稿)提到,科研成果若無成功轉化,科學家可以“下海”創業。對此,廣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副院長劉敏直言“這是廣東科技界的大事情”,因為“這意味著科研人員可以理直氣壯地去落實科技成果,而不用害怕丟掉‘飯碗’”。

  (李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