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諾貝爾獎得主:科研就是幹別人沒幹過的事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9日 09: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戴維格羅斯來到北京五中與師生交流並在學術講堂發表了演講。記者 史春陽/攝

  昨天,199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獲得者費裏德穆拉德和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戴維格羅斯分別來到北京十一學校和北京5中,與師生們進行面對面交流,這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論壇首次組織科學家們走進校園與孩子們親密“接觸”。

  在十一學校,75歲高齡的費裏德穆拉德表示自己還在向第二個諾貝爾獎奮進,在推廣一氧化氮技術産業化的同時,正在對幹細胞進行深一步的研究,希望未來不用器官移植,也能讓病人康復。

  雖然只是短短一個小時的對話,但費裏德穆拉德詼諧睿智的談吐贏得了在場師生陣陣激烈地掌聲。在被問到在搞研究過程中如何克服困難時,穆拉德説:“研究之路是孤獨的,但是你要想到沒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這個研究。研究本身是幹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第一就要假設一個命題。遇到困難,首先要考慮這個假設或許是錯的;或許是假設對了,但是方法錯了;再者,是支持假設的技術還不成熟,需要等待更好的技術。”穆拉德舉了一個例子,回憶自己在1970年後就覺得一氧化氮和癌症有關係,但以當時條件還沒有辦法驗證他的觀點;於是,他停下來,等到二十世紀儀器更先進了、科學技術更發達了,重新驗證了自己的觀點,讓一氧化氮加入參與到治療癌症的新藥中。

  穆拉德表示,自己從12歲那年就立志長大後要當一名藥劑師、教授,至今自己也沒有放棄研究之路,一是在研究治療痢疾的新藥;二是進行幹細胞研究,希望將病人自身的幹細胞取出來在體外培育,然後再移回病人體內,這樣就不用再進行器官移植了。這也是穆拉德寄希望再次獲得諾貝爾獎的重要砝碼。

  交流中,一位女同學説自己的目標也是長大後當一名臨床醫師,她説知道人的痛分為12級,最痛的就是女人生孩子時的分娩痛,是否可以在體外培育孩子,消除女人的這種痛?穆拉德的回答是,現在的技術只能讓大於等於1公斤的早産兒存活下來,再小的還沒辦法實現。

  費裏德穆拉德是美國著名的內科醫生和生化學家,因發現一氧化氮可以在心血管系統中作為一種信號分子,獲得199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記者 王麗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