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稀土礦區“沙漠化” 東江源頭“飲水難”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3日 12: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光禿禿的大山沒有任何植被,仿佛被人剝去了綠色外衣,露出大型挖掘機留下的道道傷痕;水土流失造成了山地土壤沙化,地表溫度高達六七十攝氏度;礦區附近的河流發白變濁,河床和岸邊堆積着淡黃色的稀土尾礦……

  在富含離子型重稀土的江西尋烏縣,記者看到了過去幾十年為出口而大量開採稀土留下的嚴重“後遺症”,人稱“江南沙漠”。

  45歲的謝榮幫家住尋烏縣石排村,站在他家院子裏就能看到對面山上1800畝的雙茶亭礦區。這裡的稀土開採始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採用的池浸工藝需要先砍樹除草,再用推土機把整座含有稀土的山推到池子裏用硫銨水浸泡,浸成母液後,再用碳銨或者草酸進行沉澱,俗稱“搬山運動”。

  當時包括謝榮幫在內,村裏家家戶戶都有人在礦上打工,收入在當地也算高的。然而一兩年後,“搬山運動”的惡果開始顯現,山禿了,水臭了,土地沙化,尾砂隨雨水下泄壓佔農田、淤塞河道。村民們不再敢直接飲用河水,甚至不敢用河水灌溉種植的臍橙,而是在遠離礦區的地方打井取水。

  後來,井水也不能飲用了。謝榮幫從離家1公里外的對面山坡上引了山泉水到家裏。在他家院子裏,記者看到沒有經過消毒處理的水從拇指粗的塑料管裏流出,被收集在兩個容量30升的塑料桶裏。“現在好些,裝滿這麼一桶水大約要1小時,冬天更慢。我們這兒喝水太難了!”謝榮幫説。

  由於礦山整合、礦區環評等因素,贛州地區的稀土礦目前已經基本停産。從2009年開始,尋烏縣政府投入500萬元,在雙茶亭礦區探索用茅草、狗尾草等覆蓋地面固土,再種植桉樹、胡枝子等喬灌木保水。目前,礦區已初步復綠,但河水井水的水質和水量變化仍然不大,真正恢復生態還需投入2000萬元、幾十年時間。

  尋烏縣作為東江發源地,是香港飲用水的源頭。為讓香港居民喝上乾淨水,尋烏縣關停了106處稀土採礦點,全縣稀土分離企業一直處於停産狀態。這導致當地招商引資受限,政府稅源萎縮,群眾生活困難。201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944元,2.6億元的財政收入在江西100個縣(市、區)排名倒數第二,迄今仍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在東江第一村三標鄉東江源村,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600元。記者在離水源頭最近的謝國通家看到,房子全是土磚房,墻壁沒有粉刷,窗戶沒有玻璃透着風,用不起電,也沒有電視機。一家四口的午餐,只有半碗南瓜下飯。

  目前,尋烏縣還有27.56平方公里沙化和水土流失嚴重的稀土廢棄礦區亟待治理,資金缺口達數十億元。尋烏縣縣委書記趙多仙説,尋烏稀土為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尋烏水為下游群眾提供了水源保障。他希望,過去大量使用尋烏稀土資源的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下游正在享用東江水的粵港地區加大生態補償,中央財政也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幫助尋烏恢復稀土礦區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傅剛、王希、林艷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