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上市公司“不務正業”的背後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3日 08: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科學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道田

  據媒體報道,2011年上市公司上半年年報公佈,不少公司主營業務乏善可陳,而通過委託貸款等“非主流”方式獲得的收益甚至超過主營利潤,成為高利貸中的“倒爺”。

  比如曾以“手機中的戰鬥機”聞名的波導,委託貸款的收益佔據了利潤的半壁江山;國內液晶行業的老大“京東方”,則發起了一系列“迂迴融資策略”以補償主業的習慣性虧損,還另辟蹊徑在內蒙當起了“煤老闆”。

  上市公司這種所謂的“本末倒置”做法其風險性不言而喻。但“不務正業”的背後,反映了我國相關企業在高科技領域市場競爭中的艱難。

  在業績的壓力下,為求得光鮮好看的財務報表,上市公司們不得不“下轉型”到傳統産業或政策性行業中,以渡過難關。

  與依賴政府補貼度日或爭取政府補貼扮靚財報的其他上市公司一樣,這也是中國式高科技企業“另類”的生存方式,但高技術市場的難關有多難,將持續多久,卻不可預知。

  站在局外人的“超脫”角度,我們可以批判這些企業的短視、逐利,但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其舍本逐末也正是為了生存發展、追求利潤最大化,以回應投資人對於公司市場表現的熱切關注。

  試想,企業是逐利的,如果自身艱辛創業,而創新的回報遠不如資本運作、放高利貸、投資房地産等方向,“本末倒置”必然是最優做法。這不僅符合管理學“把資源分配給機會”的原則,也是市場選擇、“劣幣驅逐良幣”的必然結果。

  因此,在守法經營的前提下,不宜從道德角度、從國家社會的高度對所謂“不務正業”的行為妄加批判。但需要管理部門反思自問的是,我們是否為創新、創業營造了良好的軟硬體環境?我們的政策制度是否有效引導了企業回歸主業、回歸創新?這些都是産業和科技管理部門宏觀調控的應有之義。

  可想而知,在市場規範、政策到位、保障有力的情況下,如果高科技開發和産業化能給更多企業家帶來更大利益,何愁補不上我國高技術的短板,何愁轉型升級的遙不可及?

  從另一個角度看,上市公司的“不務正業”,從根本上説也是其通過傳統産業支撐高科技業務發展的嘗試,正如國家此前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的做法一樣。畢竟,高科技産業是個高風險卻不一定帶來高收益的行業,對技術的要求高,市場變化快,市場競爭充分。

  對於創新能力、技術基礎本就薄弱的中國企業,通過穩打穩扎、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産業在轉型期支撐、扶持高科技産業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説也是發展的必經階段,從傳統産業到新興産業,從人力、資本密集産業到知識、技術密集産業,這是一脈相承的關係。中國古話説“三代培養一個貴族”,我們的高技術産業發展既要有緊迫感,也不能操之過急,過於追求發展速度的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上市公司的群體性“不務正業”已釋放出明顯的信號。如欲扭轉這種正常又不正常的現象,還得從根抓起。

  《科學時報》 (2011-09-23 B1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