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兵團人的葡萄緣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2日 10: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農八師152團職工正在收穫釀酒葡萄。記者 馬躍峰攝

  天山北麓,石河子市南,一片廣袤的沙質土地上,釀酒葡萄碩果纍纍。9月,秋陽依然毒辣,照在深綠的葡萄葉上,閃閃發光。張成利站在地頭,掐著腰、瞇著眼,看著喜人的葡萄,黝黑的臉也閃閃發光。

  39歲的張成利,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八師152團10連職工。2002年,他承包了20畝地,種植釀酒葡萄。按説,憑藉多年種植經驗和光照足、水質好等天然優勢,應該種出上等的葡萄。可是,讓張成利頭疼的是,沒有龍頭企業帶動,管理技術不到位,葡萄畝産量雖有1.5噸,可平均含糖量一直達不到20%。2005年,釀酒葡萄行情不景氣,張成利的葡萄賣不出去,幹了一年,只撈了個夠本。

  “3年前,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和152團合作,共同建設葡萄基地。我一下承包了68畝地。”張成利説。

  “這回不怕虧了?”我帶上白手套,拿起剪刀,彎腰剪下一串,在他面前晃了晃。

  他嘴一咧,臉上的“小括號”變成了“大括號”:“有龍頭企業技術指導、實施保護價和市場收購優質優價,不怕了,再不怕了。”

  旁邊,張裕公司總農藝師程國利説,張裕的技術員到新疆,幹了兩件事。一是葡萄改型,把籬笆式葡萄架改成酒杯型。原來的葡萄長得有高有低,受光不同,成熟期不同,含糖量也不同,放在一起,釀出的葡萄酒品質不佳。現在,葡萄架改成了酒杯型,不僅通風、透光,而且讓葡萄長在一個水平線上,同期成熟、含糖量相似,以此釀酒,口感更好。第二件事是改水。過去,往往採取“先澆後控”的辦法。含糖量雖然上去了,可葡萄肉變得鬆弛,失去彈性。“我們的辦法是‘先控後保’,今年6月15日才澆第一遍水,此後隨乾旱程度變化,或15天或20天澆一次水,葡萄含糖量平均23%,彈性特別好。少澆3遍水,每畝能節省200多元。”

  “葡萄收購時,實行優質優價。所以,我們不再追求産量,只求質量更好。”張成利説,他種了20畝有機葡萄,一公斤賣到6元,畝收入5000元,單此一項收入10萬多元。

  “澆水引的是天山雪水,防蟲用的是石硫合劑,施肥買羊糞,除草全人工。這裡土質本來就好,加上3年轉換期,種出的葡萄能不好嗎?”152團團長王東旭接過話茬説,全團有機釀酒葡萄400畝,酒莊酒專用葡萄3000畝,普通釀酒葡萄2萬多畝。7個連隊,共1000多人,其中700人種釀酒葡萄,每人年均純收入4萬多元。

  “2009年,我們和張裕簽訂協議。去年,交售釀酒葡萄1.65萬噸,今年可達3.2萬噸。按照每畝2500元的標準,農八師為每位種植戶提供3年貼息貸款,並通過獎勵示範戶、冬季集中培訓等方式,激勵職工種出優質葡萄。現在,全師建成釀酒葡萄基地10萬畝。‘十二五’末,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將達30萬畝。”農八師副師長譚建新説。戴 嵐 馬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