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個體差異”説難釋公眾質疑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2日 10: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日前,國家統計局官員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表示:居民感受與CPI實際漲幅之所以存在差異,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個體總體差異的問題,這是統計的專業數字;二是地域間的差距;三是因為對比的基礎和標準問題,每個人心中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四是統計數據的實質問題。

  在這裡,國家統計局官員將居民對CPI統計數字的質疑,説成是“個體總體差異”問題。並且強調:“每個人心中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的確,有錢人跟普通百姓所感受到的生活壓力(甚至是“生存壓力”)肯定是不一樣的。少數生活享受“特供”、名煙美酒有人接送的官員們和天天為一兩毛錢“斤斤計較”、靠吃低保的維持生存的人群所感受到的物價上漲的壓力也理所當然地大相徑庭。然而,這些差異是否足以證明居民對CPI數字的質疑有誤?

  魚肉蛋奶價格飛漲、果菜糧油成本高企……對於普通百姓來説,這是真真切切的現實的煩惱。要知道,靠工資吃飯的人畢竟是大多數。

  近年來,公眾對於“被平均”都有切身體會,有記者提出,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一般是平均數,但不同群體的收入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怎樣能夠更完整地反映出這種差異?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平均數確實有它的局限性,掩蓋了差異。統計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用來解釋整體的,收入平均數在統計學意義上和平均身高、平均壽命的意義相同,即刻畫總體,所以對於統計工作來講,平均數是必要的。

  可是,不同人群對於物價的感受是否也能像城市的房價和居民收入一樣“被平均”呢?

  去年年底,國際知名的波士頓諮詢公司發佈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現在已有67萬個家庭擁有百萬美元以上的資産,位列全球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但這一數量僅佔中國家庭總數的0.2%。報告還指出,在中國,0.4%的中國家庭已經佔有70%的國民財富,反映出中國財富集中度相當高,已遠大於國際上0.4%的警戒線。

  面對不斷上升的物價,絕大多數人壓力應該是很大的。如果大多數人的主觀感受導致他們對CPI統計數字産生錯覺的話,那麼還有什麼標準能夠證明所發佈的CPI數字正確可靠呢?

  國家統計局能夠正面回應社會對統計數字的質疑,這是一個進步,值得肯定。這彰顯了我國政府行政工作正在逐步走向透明和公開。我們也知道,CPI的統計是一項十分複雜並且非常專業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但無論如何,所統計的數字最終要面向社會大眾,最終要讓人信服。因此,如何使之更科學、更合理,這仍然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問題。(本報評論員 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