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或主動、或被動,以萬億計的全球各路資金,已經捲入了黃金飆漲背後的深度博弈戰中。
當股市、債市、大宗商品尚在低位徘徊之際,國際黃金價格卻攀上令人咋舌的歷史新高。“從長期來看,美元的貶值毫無懸念,金銀價格雖然一直都被刻意壓制,但就像高壓鍋內的壓力始終
在上升一樣,最後你將聽見‘砰’的一聲,鍋蓋飛上了天。”暢銷書《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如是描述。
1000美元、2000美元、5000美元、10000美元?一盎司黃金究竟應該標價幾何?金價狂飆是牛市中途還是末路狂奔?以萬億計的全球各路資金正在博弈中尋找最終的答案。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隨著金融危機、主權債務危機接連爆發,全球信用貨幣體系遭遇嚴峻挑戰。各國央行、對衝基金、投資銀行、乃至個人投資者都開始意識到,黃金是資産配置中必要的組成部分,擁有足夠的黃金,才能在危機降臨時立於不敗之地。
據史料記載,古埃及的壁畫上常常畫有法老將大量黃金賞賜給大臣的場面。其中,有一幅壁畫旁邊的文字這樣寫道:“把黃金懸在他們脖頸的前面後面,係在他們的腳上,因為他們在這些宏偉的宮殿中,注意傾聽法老講的每一句話。”
有歷史學家指出,古埃及和古羅馬的文明都是由黃金培植起來的,掠奪並佔有更多的黃金是古埃及、古羅馬統治者窮兵黷武的強大動力。
數千年時間過去了,人類追逐黃金的夢想並沒有發生改變。有人購買黃金以炫耀財富,有人投資黃金期盼一夜暴富;有人欲借助黃金令貨幣制度更加穩定,也有人利用黃金交易牟取暴利。
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紛爭。現代社會,各國因爭奪黃金資源而爆發實體戰爭的概率已微乎其微。然而,隨著金融危機、主權債務危機接連爆發,全球信用貨幣體系遭遇嚴峻挑戰,作為曾經的本位貨幣,黃金的“避風港”作用日益凸顯,全球各路資金針對黃金的博弈也日趨激烈。
“最牛基金”與“最蠢央行”
最近10年堅定持有實物黃金、買入黃金ETF的人都賺了錢。那麼,是誰在賣出呢?答案似有些離譜。沒錯,各國央行竟然成為最糟糕的“黃金交易員”。
最近十年,全球哪個基金最火爆?
“SPDR Gold Trust!”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幾乎眾口一詞。
SPDR Gold Trust 成立於2004 年11 月,短短幾年時間,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黃金ETF基金。截至2011年9月,SPDR Gold Trust持有的現貨黃金頭寸已穩定在1200噸以上,約合4233萬盎司、761億美元。
1200噸現貨黃金相當於多少財富呢?“稱得上是富可敵國!”諾安基金國際業務部總監宋青向記者介紹,在全球各大擁有黃金儲備的組織中,1200噸可以排到第六位,超過中國央行(1054.1噸),僅次於意大利央行(2451.8噸)和法國央行(2435.4噸)。“全球越來越多的資金不斷流向黃金ETF,這表明黃金的投資需求相當旺盛。”
事實上,國內的資金也已經開始流向SPDR Gold Trust。
今年1月,“諾安黃金基金”成立,募集資金超過32億,成為最近三年以來首募規模最大的公募QDII基金。基金契約規定,諾安黃金QDII90%以上的資産必須被動投資于黃金ETF,當然也包括投資全球最大的黃金ETFSPDR Gold Trust。
由於建倉及時,諾安黃金QDII恰好分享到了黃金飆升的盛宴。今年1月,國際金價在1350美元/盎司附近震蕩,8月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金價狂飆突破1900美元/盎司,最大漲幅超過40%。截至9月13日,諾安黃金QDII累計凈值漲幅接近30%。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股票型公募基金集體陷入調整。來自天相投顧的統計顯示,截至9月9日,今年以前成立的391隻開放式主動型偏股基金的單位凈值平均下跌了12.1%,同期上證指數跌幅11.05%、滬深300指數跌幅12.06%。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繼諾安之後,易方達、匯添富、嘉實基金陸續推出了自己的黃金QDII基金,主要募基資金均投資於以SPDR Gold Trust為首的海外黃金ETF。
事實上,SPDR Gold Trust在海外市場早已街知巷聞。著名的投資大師喬治 索羅斯、吉姆 羅傑斯、約翰 鮑爾森(John Paulson)都擁有SPDR Gold Trust的份額。
提起約翰 鮑爾森這個名字,很多人會立即把他和“對衝基金第一人”、“做空之神”等頭銜聯絡在一起。2007年,對衝基金經理鮑爾森因做空次級抵押貸款債券而聲名鵲起。鮑爾森當年的個人收入方面高達37億美元,力壓索羅斯(29億美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美對衝基金第一人。
雖然發跡靠沽空,但很少有人料到,“做空之神”更大的輝煌卻是靠做多黃金贏來的。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鮑爾森個人狂賺50億美元,其中,約有10億美元來自資産規模360億美元的“鮑爾森對衝基金”。剩下的40億美元,則是其豪賭黃金大漲的戰利品。
自2010年起,鮑爾森以投資者投入自己名下基金的資金作為擔保申請貸款,然後將這部分貸款買入黃金期貨和黃金ETF。據業內人士介紹,鮑爾森拿出投資者投入他基金中的1美元,用這1美元作為擔保獲得0.20美元的貸款,然後用這借來的0.20美元買進1美元的黃金期貨或黃金ETF頭寸。
2010年,國際黃金價格全年漲幅約30%,鮑爾森的黃金投資組合獲利達到了驚人的45%。進入2011年,鮑爾森基金公司的股票投資組合遭遇滑鐵盧,但在其個人的投資組合中,黃金依然佔據最大頭寸。截至6月末,鮑爾森繼續持有三千一百五十萬份SPDR Gold Trust的頭寸。
從結果來看,最近10年堅定買入黃金ETF的人都賺了錢。那麼,是誰在賣出呢?
答案似有些離譜。沒錯,各國央行竟然成為最糟糕的“黃金交易員”。
世界黃金協會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1989年到2008年,全球各國央行以每盎司約398美元的均價凈拋售了1.9億盎司黃金。但後來這些央行又以近三倍的價格凈購回了2800萬盎司黃金。
值得關注的是,黃金大賣家主要是歐洲國家,英國更是因為僅以每盎司275美元的價格賣出一半多黃金儲備而成為最大笑柄(金價目前超過每盎司1850美元)。近年來的大買家一直是中國和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國家。
一買一賣之間,各路資金圍繞黃金展開的博弈已躍然紙上。
撲朔迷離的黃金套息交易
歐美央行到底有多少黃金儲備參與套息交易,一直沒有清晰的數據。如果説只有大國才能玩起這種套息交易的話,對於黃金儲備稀少的新興經濟體國家而言,似乎只有增持黃金儲備這一條路。
歐洲央行為什麼要反復上演低賣高買黃金的舉動?由於從經濟原理很難理解,多年來業內人士對此眾説紛紜。有人認為通過出售黃金是為了彌補各國財政困難;也有人指出黃金市場很小,擁有高儲備的大國們聯合坐莊,試圖左右黃金價格;更有甚者,懷疑上世紀九十年代歐洲央行的名義黃金儲備“租借”給了銀行家,經銀行家的幾經倒手後早已不翼而飛,故才蓄意壓低金價,試圖讓黃金退出投資品的歷史舞臺,以此掩蓋“黃金壞賬”。
事實上,至今尚無人能找出歐洲央行這一反常行為的真正原因和證據。但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黃金套息交易”在歐洲確實曾經風靡一時,或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釋歐洲央行並不樂於見到金價上漲。
一位對衝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各國央行看似穩定的黃金儲備數據背後,“黃金套息交易”大行其道,國際黃金價格也因此受到了直接影響。所謂的黃金套息交易,是指歐美等黃金儲備充裕的各國中央銀行,將儲備黃金以偏低價格“借給”大型商業銀行或黃金生産商,並收取一定的黃金拆出利息收入;拆入黃金的銀行或生産商,一般在黃金期貨市場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賣空,只要到期實物交割,即可獲得一筆無風險收入。在此之前,這筆收入可預支用來購買這些國家的高息國家債券,從中賺取利差。
“上述交易模式下,如果金價下跌,進行套息交易的人只需平去黃金期貨的空頭頭寸,就能獲利;但如果金價不跌反漲,那麼套息交易者通常會推遲償還黃金;如此一來,央行的實際黃金儲備將減少。”
歐美央行到底有多少黃金儲備參與套息交易,一直沒有清晰的數據。事實上,歐美央行可以將黃金掉期交易或者黃金套息交易全部計入自身黃金儲備量,畢竟央行只是借出黃金儲備,黃金所有權仍然歸屬各國央行。
毫無疑問,這種黃金套息交易方式存在風險敞口,如果金價持續上漲,借入黃金的機構將面臨期貨頭寸巨虧的風險;如果金價下跌、持平、或小漲,套息交易都還有利可圖。
如果説只有大國才能玩起這種套息交易的話,對於黃金儲備稀少的新興經濟體國家而言,似乎只有增持黃金儲備這一條路。
世界黃金協會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各國政府黃金凈購買量約為203.5噸,幾乎是去年76噸的三倍。其中,韓國央行過去兩個月購買25噸黃金,墨西哥和泰國央行也分別購買了99.2噸和9.3噸黃金儲備。
“不僅是現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以亞洲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國家都將成為現貨黃金的大買家。”中裕黃金(上海)有限公司理財經理張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歷史原因,歐美國家的黃金儲備很高,而亞洲國家普遍較低。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之後,儲備美元就等於儲備黃金,導致各國都患上了嚴重的“美元依賴症”。想要改變這種局面,適當增持黃金儲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在全球經濟結束衰退之前,在美聯儲停止濫印鈔票之前,黃金的牛市可能會一直延續下去。如果市場就這點達成共識的話,歐洲央行勢必減少甚至停止出售儲備黃金,而亞洲國家則會繼續大幅增持,再加之對衝基金的興風作浪,金價究竟能漲到多高,真的很難説。”張峣表示。
“中國因素”遭虎視眈眈
“中國應當增持黃金!”通常,國際資金善於利用其對金融市場嫻熟的駕馭能力和對大資金的掌控能力,利用“中國因素”講故事,並憑藉期貨市場獲取鉅額收益。若中國真要激進地增加黃金儲備,金價將呈指數級上漲。
國家外管理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
而與此同時,各大外資投行紛紛調高了黃金價格的預期。摩根大通甚至一改穩健作風,在預測金價這件事上變得激進起來,直接將年底前現貨金價格從每盎司1800美元調高至每盎司2500美元。
8月初,瑞銀將黃金三個月價格預期從1600美元上調到1850美元,而就在7月底時,瑞銀剛剛將2011年黃金價格預測從每盎司1650美元上調至每盎司1800美元;美林則將12個月後黃金價格預測上調至每盎司2000美元,而就在去年年底,美林對2011年黃金最高價的預測僅僅為1500美元/盎司。
“中國應當增持黃金,優化外匯儲備!”面對日長夜大的外儲,和屢創新高的國際金價,不少專家強烈建議,不要把雞蛋集中在一個籃子裏,外儲不能全部配置在美國債券上,購入黃金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韓國、泰國央行增持黃金無足輕重,他們的經濟體量太小。但如果中國宣佈大幅增持黃金,我相信全世界都會因此興奮起來。”一位掌管數十億美元資産的亞洲私募基金經理告訴記者,果真如此的話,屢試不爽的“中國因素”,一定會再次成為全球對衝基金經理口中的熱門詞。
所謂的“中國因素”,其實並不是什麼褒義詞。在過去十年間,“中國因素”多次成為被資本大鱷利用的工具。
經歷過“國儲銅”、“中航油”事件的業內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通常,國際基金善於利用其對資本市場嫻熟的運用能力,和對大資金的掌控能力,利用“中國因素”講故事,並憑藉期貨市場獲取鉅額收益。
“他們往往運用國際市場遊戲規則和遊戲方式,實現自身資本保值增值的目標。例如,對衝基金預期到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就會搶在中國採購原材料之前在商品期貨上大量做多,拉升商品期貨價格。在中國因素的配合下,基金大量做多,造成期貨市場的供求失衡,商品期貨價格迅速上升。結果是基金在高位平倉,獲取超額利潤,而國內生産企業不得不在高位接單,付出高額的成本。”
2005-2006年,國際銅價從3000美元/噸飆升至8000美元/噸;2007-2008年,國際原油價格自60美元/桶狂飆至147美元/桶,在此過程中,“中國因素”、“中國需求”被反復提及和炒作。資本大鱷賺得盆滿缽滿,但國內企業和消費者卻成為最終的買單人。
進入今年以來,國際黃金價格屢創新高,升至1900美元/盎司附近遇阻,又有人動起了“中國因素”的腦筋。
《華爾街日報》透露了歐美一些人的幻想:“目前,黃金儲備僅佔中國官方外匯儲備的比重為1.6%,一些人則開始幻想如果中國央行的目標比重是5%,那麼將對全球黃金需求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從今最新數據來看,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將需要增加7400萬盎司的黃金儲備。但問題是,這個數量相當於去年所有形式的黃金需求的58%。”
若中國真要如此激進地增加黃金儲備,金價將呈指數級上漲。屆時,這可能會吸引察覺到泡沫形成徵兆的其他央行拋售黃金;例如,目前面臨融資困境的葡萄牙,其黃金儲備佔外匯儲備的比重仍高達81%。
大國崛起伴隨藏金於民
中國必須走藏金於民之路。儘快設計黃金債券、設立黃金ETF基金、引進做市商制度,加大創新力度,大力發展國內黃金市場,是中國要走過的必然之路。
顯然,中國不能再次成為“中國因素”的犧牲品。興業銀行(601166)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大量增持黃金儲備將付出較大的代價。“黃金市場太小,容納不了這麼多的資金,如果強行增持,相當於為他人做嫁衣裳。”
關於是不是要增持黃金作為外匯儲備,國家外管局在近期的一次媒體採訪中也指出,多元化一直以來是外匯儲備的主要經營原則之一。但更好地推進多元化策略應注意防止幾個誤區:一是投資産品的表面多元化;二是投資行業和地區的表面多元化;三是以市場和輿論的短期表現為參照決定多元化的實施時機。追隨市場和輿論的短期表現實現多元化,往往不夠理性、不夠專業,容易退化為追漲殺跌的投機行為。
對於建議外匯儲備可以更多地投資黃金、白銀和石油等能源資源的觀點,外匯局表示,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和石油、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較大、市場容量相對有限、交易和收儲成本較高;另外,我國居民和企業對黃金、石油等的消費量非常大,外匯儲備直接大規模投資于這些領域,可能會推升其市場價格,反而不利於我國居民消費和經濟發展。
直接增持的路走不通,藏金於民是最好的選擇。
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稅務總局、證監會等六部門聯合發佈《關於促進黃金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根據市場需求,擴大有進出口黃金資格的商業銀行數量,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開展人民幣報價的黃金衍生品交易,豐富市場交易模式,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黃金市場流動性,並提出要引導包括境外機構在內的金融機構參與黃金市場,拓展黃金市場的廣度和深度。
“要藏金于國,藏金於民,藏金于市,藏金于未來!”中國黃金協會副會長張炳南多次強調,中國必須走藏金於民之路。業內人士建議,儘快設計黃金債券、設立黃金ETF基金、引進做市商制度,加大創新力度,大力發展國內黃金市場,是中國要走過的必然之路。
只有這樣,才能在日漸激烈的全球黃金資源博弈中不落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