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新黃浦舊區“突圍”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9日 11: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金融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闊別”許久的八仙橋很快就要“回來”了。9月16日,一場以重塑八仙橋文化的研討會在淮海中路金鐘廣場舉行。與此同時,《城市的復活》舉行首髮式,選取世界上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模式的城區更新案例進行研究。

  上海華夏文化創意研究中心理事長、原中共盧灣區委副書記蘇秉公説:“黃浦區、盧灣區兩區建制撤銷,設立新的黃浦區。‘撤二並一’為八仙橋地區的升級發展提供了契機,可以進行統一規劃與調整。”

  商業提供生活方式

  八仙橋是上海的一處老地名,指的是金陵中路、龍門路、永善路一帶。兩區合併前,八仙橋一半在黃浦區,一半屬於盧灣區,規劃起來難度不小;合併後,八仙橋成了新黃浦區的中柱線,重塑昔日輝煌似乎就在眼前。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看來:“八仙橋的文化是混雜的文化,它跟新天地、田子坊不同,應該讓更多的老百姓走進這個地區。因此在重塑八仙橋的過程中,應該引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像紐約這樣的大都市,都有4000家書店;上海的書店總共不過200家。”

  “八仙橋在老上海心目中是一種‘小樂惠’的生活方式。”上海淮海商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荷生説,“商業必須要提供一種生活方式,比如,新天地是辦公樓裏的人談生意的地方;田子坊是朋友聚會的地方;那麼,八仙橋應該打造怎樣的生活方式?”

  “現在,要在八仙橋做商業真的很難。”吳荷生告訴記者,這裡的馬路大多只有200米-300米,一頭是上海音樂廳,一頭是淮海路商業街;又或是,一頭是中央綠地,一頭是外貿小店;如何將其連接起來,形成一種氛圍和圈子是八仙橋發展的關鍵。

  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倫新認為:“八仙橋的重塑可以做大文章,這裡不能簡單地重復新天地、田子坊,也不能孤立地做文化,更不是全貌復舊,而是與新時代文明結合起來。”

  活動突破發展瓶頸

  “坦白説,八仙橋已經不存在了。”在金鐘廣場38層的會議室裏,正好能夠俯瞰八仙橋地區的全貌,不過,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于海對記者表示,這裡已經沒有了老上海人心中八仙橋的樣子,“八仙橋是上海重要的城市節點,重塑這個地區的關鍵是活動”。

  于海説:“上海的時尚是在弄堂裏發端的,成為一個好城市的關鍵是不斷創造歷史事件。”在他看來,“兩區合併也許是個錯誤,這不僅是個人簡單的懷舊,而是歷史文化的一種記憶。政府在進行舊區改造時不能太過蠻橫。”

  “當然,城市的改造需要一點新思路。”于海告訴記者,“光靠陳逸飛是不行的,民間力量缺乏抗壓性;光靠政府也是不行的,行政力量缺少創造性。我們需要更多‘另類’的官員,善於發現民間和社會的創造力。”

  對此,吳荷生表示贊同。在她看來,八仙橋的重塑要通過一些大型活動引人關注。“我們要恢復過去的八仙橋可能性不大,但是,我們可以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重塑八仙橋就是為了讓20年後不要埋怨今天。”